【人物名片】张霁明,国网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供电公司调控中心自动化运维班班长,高级工程师、特级技师。扎根电网调控自动化领域26年,牵头先行试点应用集中式和分布式故障自愈馈线自动化(FA)系统,获得发明专利34项、国际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6项、省部级奖项9项。曾获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 从1999年进入浙江宁波鄞州供电局工作,参与宁波电网首个无人值班变电站改造,到2001年首次接触宁波第一套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再到如今成为大国工匠,张霁明见证了宁波电网从传统向智能的转型升级。他牵头试点应用集中式和分布式故障自愈馈线自动化(FA)系统,使鄞州区电网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973%,恢复供电时间实现从“小时级”到“毫秒级”的跨越。 勤学苦练变电运维技能 幼年时的一场疾病,让张霁明的听力受损。这反而让他的意志力和专注力得到极大提升。别人用耳朵学,他就用眼睛看、用手记,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去刻苦学习。 2001年,张霁明进入自动化运维岗位工作。最初,他只能做些用手剥线、接头等最基础的工作。在日复一日的操作中,他对数据和参数更加敏感,学会了通过现场验证判断设备健康状态。 “刚入职我就赶上了变电站自动化改造,厂家工程师来调试设备,我就挤到最前面,盯着每个操作动作,把步骤记在本子上。”张霁明说。为了掌握设备性能,他还反复研读十几本厚厚的说明书,把鄞州区电网上万条自动化设备参数、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都熟记于心。他在全程参与35千伏鄞城变电站的自动化改造中,积累了调度自动化核心经验。2003年,鄞州区32座变电站全部接入了电力调度自动化RD-800系统,实现设备数据自动化采集和故障精准定位。 26年来,张霁明始终坚守一线,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调控中心自动化运维班班长。一次智能电网重大工程建设中,张霁明凭借多年现场工作经验,主动协同设备厂方工程师进行系统调试,敏锐地捕捉到通信设备与终端设备存在兼容问题,仅用一周就解决了问题,保障了工程按期投运。 创新提升配网供电可靠性 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在国网宁波市鄞州区供电公司等3家单位试点推行故障自愈馈线自动化(FA)系统,张霁明作为当时的自动化运维班骨干员工在该公司牵头负责这项任务。 FA系统是电网自动化的核心标志:当电网出现故障,系统能自动检测、精准定位并隔离故障区域,同时迅速重构供电路径,把停电时间压缩到最短。 “任何细节差池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张霁明说。项目推进中,问题接踵而至:“FA系统最关键的现场装置DTU电源模块,并不适配复杂故障模式下的供电要求。”“系统升级切换意味着十余年来建立的全部终端侧要重新联调,一个人做完一个开关站要一整天,城区有1400多个开关站,什么时候才能完成?” “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可一想到攻克它,心里反倒有点兴奋。”张霁明回忆道。一个多月里,他们从FA历史运行数据入手,分层分析、逐级剖析,最终找到了制约DTU稳定性的症结所在。随后,他们自主研制出光网络中继器和耐压型电源模块。测试结果表明,试验区域的FA动作成功率由77.32%提升至91.41%,系统稳定性大幅改善。 2020年底,张霁明带领团队完成“毫秒级”光纤差动分布式全自动FA环试点建设。试点成功后,鄞州区电网供电可靠性跃升至99.9973%以上,成为浙江省配电自动化建设的标杆。 如今,这套系统已覆盖宁波972条线路,将故障处理时间从“小时级”压缩到“毫秒级”。 匠心传承守护万家灯火 2017年,在国网宁波市鄞州区供电公司调控中心,张霁明工匠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工作室推行“启航-领航-蓄水池”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涌现出“浙江工匠”5名、宁波市技术能手19名。 工作室成立之初,张霁明立下规矩:“当天发现的故障必须当天解决。”最初,因为觉得太累太苦,几乎没人愿意来工作室。他不急不躁,只说一句:“留在现场多看、多听、多动手,慢慢你们就懂了。”对待年轻员工,他耐心细致,总是把复杂问题拆解成清晰的步骤,一边画拓扑图、标参数,一边对照真实设备讲解运行逻辑,每一个细节都讲得清清楚楚。一块白板、几支水笔,是他传道授业的主要工具。目前,他带领团队共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9篇。 毫秒之间,彰显责任担当;攀登路上,书写光明答卷。在张霁明看来,比荣誉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弘扬工匠精神,将技艺传授给更多人。城市中亮起的万家灯火,就是他和团队最好的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