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天山南北谱华章。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70年光阴流转,从广袤的塔里木盆地到巍峨的阿尔泰山,从雄壮的帕米尔高原到富饶的吐鲁番盆地,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携手、砥砺奋进,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新疆考察调研,参加全国两会新疆代表团的审议,两次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扣新疆发展需求,筑牢电力保供基石,持续扩大疆电外送规模,推动能源优势转化,加快电网工程建设,服务清洁能源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与产业升级,积极做好支援帮扶工作,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电网从弱到强 天山南北气象新 9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在新疆迎宾馆亲切接见新疆各族各界代表。党的二十大代表、国网新疆超高压分公司750千伏吐鲁番变电运维班班长左热古丽·尼亚孜见到习近平总书记后难掩激动之情:“今天的新疆步入了发展快速路。我相信,各族兄弟姐妹一定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把新疆建设得更美好。” 祖国西北角的新疆是一片蓬勃的热土,瓜果飘香、牛羊成群、工业耀眼、民生和谐,正绘就前所未有的辉煌图景。 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飞机起起落落,航站楼内巨型LED大屏显示着机场所有航班的信息;“中国风谷”达坂城,洁白的风机叶片在茫茫戈壁上缓缓转动;乌尉高速沿线,现代农业、物流园、冷链基地等一大批产业项目加快布局……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仅有7座电厂,年发电量不足百万千瓦时。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成为天山南北大规模电力建设的重要起点。此后数十年间,电网建设步伐持续加快。 从首个110千伏供电环网问世,到220千伏电网全面联网,再到东西横跨2000千米、南北贯穿3300千米的750千伏电网覆盖全疆所有地市州……大电网横贯天山南北,一张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东至哈密、西到伊犁、北联阿勒泰、南延和田的750千伏骨干网架已经成形,为能源高效配置提供了坚强支撑。 随着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用电负荷持续稳定上升,对新疆电网的输送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十大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具有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公司紧密结合新疆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克拉玛依750千伏变电站工程等重点电网工程建设,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以前办电要跑多个部门,现在线上提交资料,供电员工上门服务,太方便了!”新疆睿灏纺织有限公司电气负责人田江明说。公司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同步简化办电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疆(含兵团)新增市场主体20.18万户,其中85%的企业将“电力服务便捷”列为在新疆投资的重要原因。 在霍尔果斯口岸,一趟趟满载商品的中欧(中亚)班列鸣笛启程。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不仅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也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更大格局。公司加快跨国输电通道建设与国际能源合作,为铁路运输、开放口岸、跨境电商等提供可靠电力支撑。 加快电网建设一方面能满足新疆自身经济发展用电需要,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新疆煤炭、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服务全国电力保供大局。 新疆具有突出的“风光”资源优势,风能资源储量、太阳能年辐射总量均居全国前列。公司立足新疆“风光”禀赋,以电网为纽带,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如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已纳入新疆“十大产业集群”,成为推动自治区发展的重要引擎。 截至今年8月底,新疆电网电源总装机容量达2.22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29亿千瓦,占比约58%,新疆能源结构正加速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变。 在哈密,数百万块光伏板绵延数十千米,将光能转化为澎湃绿电。每日近1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通过“疆电入渝”工程直抵2260千米外的重庆,点亮巴渝万家灯火。目前,新疆已形成“两交三直”五条电力外送通道,疆电外送范围覆盖22个省份,充沛电能惠及四方。 今年,新疆与北京携手打造“新疆绿电午间发、北京负荷晚间用”的市场化交易新模式,实现新疆午后阳光“点亮”北京夜景。2024年,新疆绿电交易达20.8亿千瓦时、绿证交易2473万张,规模双创新高。截至今年8月底,新疆累计向全国22个省份送电超960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外送电量占比约30%,即每3千瓦时外送电中约1千瓦时为绿电,新疆“风光”成为全国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 七十载风雨兼程,从昔日的孤网运行到初步形成“内供七环网,外送五通道”,新疆各级电网实现协调发展,供电质量与供电可靠性显著提升。2024年,新疆全社会用电量达4232.78亿千瓦时,较2000年增长23倍。“三山两盆”间矗立的铁塔见证着新疆电力工业发生的巨变。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城乡发展动能足 9月12日,在地处帕米尔高原腹地的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小学,23名小学生坐在国网新疆电力捐建的多媒体教室里,在电脑上画着五星红旗。 马尔洋乡在喀喇昆仑山深处一条狭窄河谷中,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2019年12月,这里接通了大网电,173户边境农牧民告别了“抱着光伏板找太阳”的日子。“感谢国家电网公司的辛勤付出,你们输送的不仅仅是稳定的电力,更是温暖和希望。”2020年4月,马尔洋乡的全体村民联名给公司寄来感谢信,感谢供电员工不畏艰险、翻山越岭建设电力线路,让他们用上了安全稳定的大网电。 公司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全力满足新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用电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司在新疆完成电网基建投资1752.79亿元,加快农村和边远地区电网改造,补强网架、提升服务,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与产业升级,积极做好支援帮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让农牧民群众“用上电”,更要“用好电”。公司先后完成“新疆‘户户通电’工程”“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村村通动力电”“新疆‘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及“光伏行政村通大网电”“南疆‘煤改电’”等一系列惠民工程,为解决新疆农牧区用电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电足了,乡村牧区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当地农牧民过上了新生活。 “以前电压不稳,馕坑总热不透,一天顶多做几十张馕。后来供电所的师傅们上门检修,换了线路,增加了变压器,现在电稳得很。全电烤炉火力均匀,一天能做两百多张馕,收入翻了好几番!”8月19日,喀什麦盖提县希依提墩乡的打馕作坊里,吐孙·买买提擦着额头的汗水,望着刚出炉的金黄馕饼,脸上写着满足。 在库车市老城区的热斯坦街道,民间艺人正在表演萨玛瓦尔舞。老城区能变成人气旅游地,和当地从2024年开始进行的旧城改造工程关系紧密。为了让老城焕发生机,当地供电公司启动13项配网提升工程重点解决低电压问题,2项网架优化工程增强区域供电可靠性,提高居民用电品质。 坚强电网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用能需要,更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在尉犁县兴平镇达西村村民库来西·热依木的全电农家乐里,电采暖、电灶、智能温控系统一应俱全,每月客流量超2000人。在伊犁河谷,充足的电力支撑起万亩薰衣草庄园的深加工产业链,精油、香包等产品通过电商远销全国;在阿克苏,现代化纺织车间机器声隆隆,产品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20多个国家。 葡萄成熟季,新城西门村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人工智能分选设备高速运转,精准识别果粒大小、色泽,效率远超人工。“自动化设备对电力稳定性要求极高,供电保障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企业负责人王永旭说。 阿勒泰喀纳斯湖畔的禾木村,溪水清澈、远山如黛。近年来,依托自然资源,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禾木村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以前靠烧煤和牛粪取暖,经常要半夜起来添煤。现在用上电采暖,清洁又安全,我还做起了民宿生意。”9月10日,禾木村村民楚阿克对上门服务的供电员工说。在禾木,游客白天在古村落游玩,晚上在现代化民宿中休息。小木屋里,空调、热水器等家电一应俱全。 公司结合新疆区域和产业发展,聚焦工业、交通、建筑和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因地制宜、稳妥有序推进电能替代,满足各族群众美好生活用电需求。2024年,国网新疆电力推动电能替代项目548个,完成替代电量10.78亿千瓦时。 如今,天山天池、喀纳斯等景区密集布局充电桩,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绿色出行”;央视春晚新疆喀什分会场、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实现100%绿电供应;和田西红柿种植大棚里,电气化设备实时精准监测温度、湿度等数据……从能源供给到能源消费,天山南北,绿色之风劲吹。 从偏远牧区毡房里亮起的第一盏电灯,到乡村全面振兴中蓬勃兴起的特色产业,再到清洁用能服务低碳新生活,电力的每一次升级,都让新疆各族群众的幸福感日益提升。 丰富援疆工作实践 团结奋进谱新篇 6月11日9时,阿布力艾则孜·阿卜杜喀迪尔来到和田一家电器公司,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2017年,阿布力艾则孜·阿卜杜喀迪尔参加了国网新疆电力在和田驻村工作队举办的电工培训班,并取得了技能证书。在当地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找到了这份工作,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在这之前,阿布力艾则孜·阿卜杜喀迪尔由于缺乏技术只能打零工,现在他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公司可靠的电力保障和精准的帮扶举措,点燃了许多像阿布力艾则孜·阿卜杜喀迪尔一样家庭的希望。 为了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国网新疆电力积极落实公司援疆工作部署,开展驻村工作,通过电网改造升级、定点帮扶、产业托举等方式帮助新疆农村地区增强“造血”能力。从2014年开始,公司累计向新疆78个村(社区)派驻1266名驻村干部,帮助47个贫困村5784户23116人脱贫摘帽。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公司从系统各单位选派援疆干部和东西帮扶人员到国网新疆电力支援帮扶,以实际行动服务新疆电网发展。 在伊犁古城特克斯,东西帮扶人员、国网山东烟台供电公司贺晓军带领团队研发了载波控制器采集用电信息装置,并在新疆全面推广,供电员工再也不用骑马进山抄表。在±1100千伏昌吉换流站,来自国网江苏超高压公司的东西帮扶人员吴彬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电力直流业务和运维技能发展。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国网福建电力的援疆干部陈彬把从福建带来的电网发展理念和技术运用到新疆电网建设中,推进气象环境预警一体化平台研发,常态化监测预警覆冰、大风、雷击、地震等。 扛着责任,含着深情,2008年以来,公司系统222名援疆干部和东西帮扶人员把先进经验、前沿技术、业务知识带到当地供电企业,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电力队伍”。 援疆不仅要“送进来”,更要“走出去”。公司共选派国网新疆电力183名青年骨干赴山东、江苏、上海、河北、福建、浙江等地实践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技术和工作方式。 对口援疆工作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桥梁。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氛围处处洋溢。 今年暑假,10岁的帕提曼罕·排日海提参加研学活动来到北京。当她在天安门广场看到国旗冉冉升起时,激动的泪水淌过脸颊,凝成对祖国的炽热告白。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帕提曼罕是国网新疆电力“红石榴”文化润疆夏令营的一员。自2019年起,公司积极履行央企责任担当,先后举办7次“红石榴”文化润疆夏令营,共组织251名新疆各族优秀青少年分别赴北京、武汉、南昌等地参观学习。“每一颗‘红石榴籽’的成长,都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浇灌。这不仅是孩子们的成长之旅,更是一段深刻的民族团结之旅。”和田地区策勒县委书记贺山峰评价活动意义。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电网向更远处延伸,能源转型蹄疾步稳,特色产业量质齐增,富民兴疆动能十足……大美新疆,更多火热的实践正在开展,更多美好的蓝图将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