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电力无线专网试点建设始于2014年,到今年,整整走过十年。十年来,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实现电力无线专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结出了一个个“产业之果”。 2014年,具备数据采集、实时监控与操作、自动判别故障等功能的调度管理工具应运而生,配电网实现了可视化、可控化管理。然而,缺乏安全、快速的网络传输,这一系统很难大规模应用。 过去,电力领域的无线传输都是使用外部公共网络。相比于公共网络,电力无线专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安全风险小,可实现完全的自主可控。但当时的电力无线专网领域还是空白。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时任南京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书记的朱红在工作笔记本扉页写下这句话,开始组建团队,决心探索电力无线专网这片未知领域。 很快,基站选址、频段干扰等诸多难题都摆在了团队的面前。为了完成基站选址任务,朱红带领团队白天勘测现场,晚上研讨方案,付出了夜以继日的努力。 2015年,第一座电力无线专网基站在南京溧水柘塘成功投运。2016年,电力无线专网接入第一个精准负荷控制模块,实现配电网快速隔离故障功能。2019年,南京率先建成世界首个1.8G赫兹电力无线专网,实现南京地区电力无线专网全覆盖。 实现了电力无线专网的从无到有,南京供电公司又将目光聚焦在提升网络运行质量上。重中之重,就是要确保信号稳定的基础——基站杆塔的安全可靠。 2024年,南京全市共有电力无线专网基站杆塔650基,它们大多矗立在公司办公大楼、供电营业厅或者变电站。然而,这些杆塔以单管塔为主,更容易受到风力、地面沉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倾斜、变形等安全隐患。 “我们一直在寻找更有效的监测手段。”南京供电公司三级专家陆忞介绍,以往我们通过人工测量的方式定期检查塔身倾斜度,平均每次检查需3人历时30天完成,耗时耗力,且测量过程对光线、风力等气象条件要求高,测量精度也不高。 经过反复试验,陆忞找到一个突破口——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这项技术不仅具有高精度定位能力,而且不受天气条件影响,能够实时、准确地监测杆塔的倾斜度和位移情况。 陆忞带领团队开始了技术攻关。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团队在今年1月成功研发出基于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的“北斗杆塔监测终端”。 这个终端小巧轻便,仅有2个手掌大小、重1.4千克,可以方便地安装在杆塔上,通过北斗卫星实时传输数据到监测中心。只需一人在电脑前操作,就可以实时查看杆塔的倾斜度和位移情况,并进行相应的预警和处理,每次监测几分钟内就能完成。 如今,南京的每一根电力无线专网基站杆塔都用上了“北斗杆塔监测终端”,实时守护信息和网络安全传输,也见证着南京供电公司创新研发团队的丰硕成果。 十年来,南京全市的电力无线专网基站累计承载各类电力采集控制业务终端超5.2万个,每天都在处理分布式光伏管理、用电信息采集、微气象站监测等各项业务,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电力无线专网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提供更为强大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