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巡礼】从“电力孤岛”到“绿色能源岛”

发布日期: 2024-11-25

 

扬中,是江苏省面积最小的县级市,却是万里长江第一大江心洲、长江中的第二大岛,同时也是我国东部唯一的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城市。扬中工业发达,早些年以“工程电气岛”和“河豚岛”闻名,如今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造就了扬中“绿色能源岛”新名片。

彼时,一座“电力孤岛”

据扬中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扬中县由于四面环江,除少数客运轮船航班外,全靠帆桨木船往来通行。境内无公路,无机动车辆。1957年开始建造公路,1960年建成栏杆桥汽渡码头,汽车可直接过江。”

国网扬中市供电公司退休职工朱秀明还记得,1978年,他第一次起早乘坐轮渡入岛,恰巧碰上大雾天,在港口耽搁半天却无功而返。“交通、能源,甚至是生活物资那时都是很贫瘠的。”朱秀明说,到1960年,扬中也仅有一座柴油发电机,只能供几百户人家夜晚照明使用,是江苏倒数第二个通电的县级市。

朱秀明拿出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的主角是一座歪歪扭扭的铁塔。“这事儿现在想起来还是记忆犹新。”朱秀明讲起这座铁塔的故事。

1984年2月17日,扬中遭遇特大雪灾,气温降到零下16摄氏度,大雪下了三天三夜,积雪已经漫到一个成年人的膝盖。极端天气导致全县失电,43%的10千伏杆塔出现了故障。当时的扬中供电局立刻组织抢修。

“当时整整抢修了九天九夜。没有机械,没有吊车,杆子全部靠人在雪地里扛。”朱秀明露出自己脚底在那场抢修中留下的冻伤疤痕,也回忆起与同事们携手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难忘经历。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朱秀明和同事们最终成功恢复了扬中的供电。同年,朱秀明和同事完成了扬中第一条110千伏跨江电缆的架设,保障了岛上居民的基本生活用电。

而这条跨江线路的重要支点,就是雷公岛上那座歪歪扭扭的铁塔。

光伏电站从无到有

2017年夏天,天气很热,每天最高气温连续维持在38摄氏度以上。同样居高不下的,是连续多日“连轴转”的刘莹的体温。

刘莹是扬中市供电公司营销部计量班副班长,正在负责全市屋顶分布式光伏的入网工作。“发了一场高烧,一个多星期才好。”刘莹快言快语,说起那个夏天,他的记忆里不只有“热”,还有“忙”。

2016年,扬中入选第二批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城市。2017年年初,扬中提出了绿色能源岛的建设目标,重点开始建设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

为了平衡新能源快速发展带来的供需差,根据相关政府政策,2017年6月30日起,将下调光伏补贴。当时,扬中已申请光伏安装的用户超过3000户。

为了保障申请安装光伏的用户顺利入网,刘莹和同事们白天去现场勘查,晚上整理资料,仅用一个月就完成3423户的光伏安装,实现并网容量近13兆瓦,夯实了扬中光伏发展的基石。

2016年,扬中共有居民屋顶光伏132户,基本无光伏电站,到2019年,在扬中长江边,“渔光互补”电站在阳光照射下连排成片,成为扬中发展绿色能源的“地标”。2017年到2019年两年间,扬中光伏增长超过1000%,一跃成为当时全省人均光伏占有容量最多的县级市。

一边是“全民光伏”的大众热潮,一边是能源变革的砥砺奋进,从孤岛起步的绿色梦想,从这里开始腾飞。

“绿岛梦”照进现实

2019年10月17日,第二届国际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暨第四届国际能源互联网论坛上,一组实实在在的数据在这里发布:扬中市新能源装机容量上升149%,新能源渗透率从25.6%提高到95.5%,区域内碳排放指标下降47.7%……扬中人的“绿岛梦”不再只是梦想。

2016年到2021年期间,国网镇江供电公司与扬中市人民政府分别就整县光伏建设、新型城镇能源互联网、新能源观测等领域开展合作,携手打造多个示范点与示范区,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国网扬中市供电公司依托在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探索。2022年12月,包含低压柔性互联、中压交直流互联、“绿电存储”台区侧分布式储能、“光储充”直柔高效自治微电网的4套样板工程落成。

2023年3月,国网镇江供电公司与扬中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战略协议,携手共建新型电力系统,并在5月出台了全省首套多元负荷互动的配套政策,鼓励公共交通使用车网互动技术。

能源转型的扬中也为长江保护增添一抹绿意。借助能源转型发展,扬中2016-2022年度平均年节省标准煤排放2.5万吨,有望在2030年实现主岛无燃煤,建成全国首座不消费煤炭的低碳城市。

从“电力孤岛”到“能源绿岛”,扬中这座曾经四面环江的落后岛城,用半个世纪实现了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