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秋天,35岁的高钧在常州市工商局拿到了梦寐以求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上面写着:高钧记五金加工修配作坊。根据资料记载,这是江苏省首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三相电转动“小作坊”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工厂做钳工的高钧按捺不住心中的“悸动”,工作之余经常赶往周边的城市,为当地乡镇企业修车床、挣外快。“当时国家不允许搞个体经营,我都是偷偷摸摸地去做,后来还被人举报,被列为‘投机倒把分子’,遭受了4年的牢狱之灾。”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入常州,也吹动了高钧的心弦。1979年3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召开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骨子里就想“自己干”的高钧做梦都想拿到一张政府颁发的营业执照,堂堂正正地大干一场。在与常州市工商局多次沟通之后,高钧的梦想成真,“高钧记五金加工修配作坊”拥有了合法身份。 高钧的“作坊”名义上是个体工商户,但实际上只有他自己和妻子两名员工,“作坊”里也只有台式钻床、铣床和牛头刨床等几台机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高钧却发现自己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驱动车床电机需要用三相电,这在当时可是个稀有资源。 上世纪七十年代,全社会电力供不应求,电力资源需按计划分配,“每个家庭的用电容量就只有3安培。”回想起当年的情形,高钧感叹:“我之前一直在国有或集体企业做钳工,这些企业确实能通上三相电,但像我这样的个体户也要用三相电,当时还没有先例,只能硬着头皮去问问看。” 怀着忐忑的心情,高钧和妻子一起来到常州供电局,提交三相电用电申请。“当时,供电局的政策既没有说允许给个体户供三相电,也没有说不允许给个体户供三相电,一切就看供电局的态度。”高钧坦言,他最担心的是有小人“吃拿卡要”,“我这个人个性很强,很反感‘请托’那一套,直到今天我还是这个脾气。” 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一周之后,常州供电局的王会计就给了高钧一个明确的答复,告诉他三相电用电申请通过了,这让高钧和妻子喜出望外,“供电局这是全力支持企业发展。” 三相电送来后,小马达“呼呼”转起来了,“作坊”开始步入正轨。高钧一门心思扑在几台机器上,凭借过硬的车床技术打磨五金产品,贤惠能干的妻子则忙着对外联系,接单、发货一肩挑,两人的生意和生活逐渐红火起来。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高钧开始慢慢增加人手,五年后就增加到十几个人。同时,“作坊”的经营的范围也在扩大,他们不仅修配模具,还生产模具。高钧回忆,他在1983年的时候曾接到来自湖北的一个模具生产订单,一下子挣了八千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专用变压器打破发展瓶颈 1984年,常州工商银行在全市首开银行向个体户放贷的先河,给了高钧10万元贷款。用这笔贷款,高钧购置了一批中型注塑机,准备把业务范围从五金加工向塑料模具方向拓展。“当时我对电这方面不太懂,手上又积压了几个塑料制品的订单,注塑机买回来就想直接用,没想到刚开了一台就把电线烧了,五金加工也停了下来。” 情急之下,高钧立即联系常州供电局来商讨解决方案。前来对接的技术人员名叫江陵升,“江工告诉我,一台注塑机的功率是1000瓦,原来的几台车床已经逼近“作坊”的用电容量了,想开注塑机的话必须要增容才行,最好要上一台专用变压器。” 为了打破发展瓶颈,高钧在常州市体改办的支持下,将“高钧记五金加工修配作坊”更名为“天宁工程塑料模具厂”,同时正式向常州供电局提交申请,要求安装一台变压器。“相同的问题又来了,个体户想要安装变压器,全市也没有先例,要是装不了,那我的厂就只能原地踏步,错过大好的发展机会。” 令高钧意想不到的是,彼时的常州已经逐渐摆脱用电紧张的局面,不仅与华东电网的三大电厂之间实现双通道输电,还积极推行工厂自备发电、地方集资办电,以及组织煤、油加工发电来弥补部分用电缺口。很快,高钧的增容申请通过审批,一台崭新的变压器送到了他的厂门口。 看到厂里的机器悉数运转起来,高钧和妻子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高钧记得,安装变压器那天,江陵升还特意叮嘱高钧,电机启动的时候,电流是正常运行的十几倍,几台机器同时开容易烧掉线路,最好一台一台开。“后来江工还给我们厂提出了很多用电建议,对厂里帮助很大,我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了充足的电力,高钧的企业利润从原先的不到10万元,一下子增加到1985年的48万元。成为“富豪”的他,花了5万元购买了一辆上海牌小轿车,成为常州市第一个拥有私家车的人。 1987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定条例》颁布,天宁工程塑料模具厂更名,成立常州市高达实业有限公司,这是全省成立的第一家私营企业。1998年,常州高达实业有限公司更名为常州市高氏企业有限公司,并经营至今。 电力孵化“常州制造” 政策、金融、电力的支持,给许多像高钧一样的创业者吃下了“定心丸”。2013年,常州掀起“一流配电网”建设高潮。至2014年底,常州所有乡镇建成电气化镇,93%的村建成电气化村。从“点亮”到“电靓”,在充足、可靠、高质量的电力支撑下,以瑞声科技为代表的一批常州民营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孵化出遍地的“隐形冠军”。 从1992年添置第一台315千伏安专用变压器以来,瑞声科技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多次申请业扩增容,前后新建变电站7座、扩建变电站2座,变电总容量至今已达26.08万千伏安。近年来,瑞声科技创新突破,以微型声学为基础,在精密光学、电磁传动、射频天线等领域拓展出多项自主核心技术。 “去年,瑞声科技高精密产品一年的产值有80多亿,但他们很‘娇气’,生产过程中最怕电力‘频闪’。”瑞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吴国林介绍。为此,国网常州供电公司给瑞声科技配置了专属的供电客户经理,指导企业安装稳压装置,定期检查用电设备。随着电网建设和运维水平的日益进步,瑞声科技彻底摆脱了电力“频闪”的困扰。 与之对应的,是“十三五”期间,常州全社会年用电量从408亿千瓦时增长至523亿千瓦时,调度最高用电负荷从661万千瓦增长至916万千瓦;建成88项电网基建和改扩建工程,配变数量增长近30%,配电线路长度增长近100%,“低电压”现象全面消除;配电自动化从无到有,实现了全市100%覆盖,全自动馈线自动化线路占比超过25%。 从荷花灯舞牌杂色灯芯绒、红梅牌照相机、幸福牌电视机、金狮牌自行车,到第一代变压器、常柴牌柴油机、东风牌手扶拖拉机、激光测距仪、汉字印字机,再到新能源汽车“芯”动力、工业协作机器人、智能优化光伏组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轨道交通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一个个“隐形冠军”续写着“有家就有常州造”的新篇章,见证了常州越来越强劲的产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