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化明灯 实操铸利剑——国网扬州供电公司探索青工培育新路径

发布日期: 2025-02-12

铁塔披霜立,寒风锻骨坚。

1月21日,国网扬州供电公司城西、城东供电服务中心联合开展了营配融合跨专业技能培训,全体青年职工参培。此次培训融合了专家授课、模拟实训和现场实践等多元教学方式,是该公司着力培养“一岗多能”复合型人才的一个缩影。

理论化明灯,实操铸利剑。青年职工的培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2024年以来,扬州供电公司聚焦职工成长需求,创新开展新型“师带徒”结对,拓展“30分钟实训圈”,扎实做好考核评价,多措并举帮助青年职工成长,着力打造一支技术精湛、业务全面、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优化培养模式

“一徒多师”带来“一徒多能”

去年11月6日,扬州供电公司城东供电服务中心青年职工杜杰在年度技能等级鉴定中成功取得“第二专业”高级工资格,成为该中心首批同时拥有营销、配电双专业高级工资格的职工之一。

2024年1月,扬州供电公司成立城西、城东供电服务中心。新部门吸纳了原市场及大客户服务室、营业及电费室、计量室和配电运检中心的93名职工,重新组建高、低压综合服务班和营业班三个班组。在此背景下,营配专业的深度融合成为新部门成立后的首要任务。

“借此契机,我们打造了新型‘师带徒’培养模式,精心挑选62名技能导师和77名青年职工结对,由传统的‘一徒一师’变为‘一徒多师’,为青年职工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扬州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曹凯介绍。

杜杰正是这一创新培养模式的受益者之一。此前在原市场及大客户服务室任职大客户经理期间,他师从营销领域专家詹韧,凭借自身的勤奋与导师的悉心栽培,顺利拿下营销专业高级工资格。加入新部门后,他担任高压综合服务班副班长,再拜配电专家谢国俊为师,不到一年时间,就跨专业取得配电专业高级工认证。

“我的两位导师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我得以快速成长。”杜杰感慨道。

为确保“师带徒”工作的规范与高效,扬州供电公司编制了《师徒授业传承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只有技师及以上级别的人员才有资格担任导师,而青年职工则必须取得高级工资格方能出师。“这一规定,既保证了导师的专业水平,又为青年职工树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公司还鼓励师徒双向选择,充分尊重双方意愿,营造出师徒互助、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曹凯介绍。

截至目前,扬州供电公司已有7名融合专业员工取得了双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

加强平台支撑

“30分钟实训圈”从公司延伸至班组

“同学们请注意看,当分布式光伏大规模接入电网且难以就地消纳时,会造成潮流反向,对设备的稳定运行构成挑战……”去年11月22日,在扬州供电公司配微协同全景验证实训室里,专家徐勇操作全景验证工作台,向学员演示如何利用无功补偿装置,治理因光伏接入引发的高电压问题。

这个实训室位于扬州广陵实训基地,占地面积165平方米,是江苏省首个配微协同全景验证实训室,2024年8月建成投运。实训室内设有一面配微协同全景展示墙,两组包含光伏、储能、充电桩、负荷和无功补偿装置的新能源微网系统,以及三台可操控微网的配微协同全景验证工作台。学员们在这里可以通过仿真操作,深入学习电能质量治理、光储充协同控制等先进技术,显著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广陵实训基地是‘30分钟实训圈’中‘公司级’核心培训场所,除此之外,我们还依托变电站和班组实训室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培训场地。”曹凯介绍,为更好地适应能源变革发展趋势,该公司不断丰富实训资源,强化职工对新设备、新技术的认知与掌握。

目前,除了配微协同全景验证实训室,还打造了光伏实训中心、综合能源培训场、电动汽车实训场等一系列前沿新兴业务培训场所,大力培育新质人才,有力助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去年,扬州供电公司不断开拓“30分钟实训圈”,对广陵实训基地的输配电带电作业培训中心进行了系统升级,推动建成退役砖桥变电站变电综合实训基地一期工程,并成功挂牌“锦西”低压不停电实训省级布点……仅去年,就累计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99场,取证及复证培训10期,参培总人数达9407人次。

目前,扬州供电公司已建成3个公司级、6个场站级和14个班组级实训场,这些实训场所的选址均遵循就近就便原则,为青年职工充电赋能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平台,让他们在实战演练中不断提升技能水平。

强化考评激励

多维度评价调动青工培养积极性

去年3月26日,扬州供电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高级技师刘全在工资条里发现多了一笔5000元奖金。这源于他带领科技创新柔性团队取得优异成绩——成功申报并实施两项科技项目、申请两项发明专利,在公司柔性团队年度考评中位列积分榜首。不仅刘全本人拿到了奖金,他带领的团队成员也依据各自的贡献度获得了相应的奖励。

去年,扬州供电公司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实施跨部门“项目制”团队模式。该模式以任务为驱动,组建涵盖科技创新、零计划停电等领域的30个柔性攻关团队,对青年职工实施项目化培养。同时,于年初设立青工贡献度专项资金,用于表彰和奖励在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

“今年,我的团队正在申请7项发明专利,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刘全表示,公司的举措极大地调动了青年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激发部门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方面,扬州供电公司充分运用考核评价“指挥棒”,设置了人才输送、队伍建设等业绩指标,将人才培养提升至与关键业绩考核同等重要的评价层面,并纳入考核总体系。

此外,该公司还将人才培养与基层单位年度绩效,以及次年新职工分配紧密挂钩。人才输送数量越多,次年补员数量也会相应增加。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各基层单位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公司内部形成了全员重视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去年,扬州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向其他部门输送了4名青年骨干,在这个过程中职工个人素质得到了锻炼和提升,部门年度人才培养业绩指标也显著攀升,今年的新员工分配名额自然增加。“真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变电运维中心主任杨金喜感慨道。

2024年度,扬州供电公司青工科技创新柔性团队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15篇,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有两人获评国家电网特级技师,两人荣获中电联竞赛一、二等奖,1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