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向“新” 服务提“质”

——国网淮安供电公司培育新质生产力激活发展新动能
发布日期: 2024-12-10

千年运河之畔,淮安绿能澎湃。

一组数据显示淮安“绿意满满”:全市电源装机中,新能源发电占比已逾六成;今年1至10月,新能源发电量达81.82亿千瓦时,占全市全社会用电量的29.8%;前三季度,绿电交易规模达1.46亿千瓦时,较去年全年增长545%……

近年来,国网淮安供电公司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保障新能源发电项目应并尽并、多发满发,深挖终端能源消费转型潜能,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样板,以新质生产力激活发展新动能。

从能源供给看——

新能源发电项目尽并满发,绿电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10月31日,位于涟水县的巨石新能源(淮安)11.4万千瓦风电项目并网投运。至此,淮安地区电源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1000万千瓦,达1007.6万千瓦。

可喜的是,1007.6万千瓦电源装机中,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625.6万千瓦,比“十三五”末增加了3倍。这些新能源年可发电101.6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超过300万吨。这意味着,淮安地区推动能源转型的底色更绿了、底气更足了。

地处江淮平原的淮安,被称为“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市”,境内四河穿越、五湖镶嵌、百库星列,风力、太阳能等资源富集。早在2013年,淮安就建成全省首个内陆低风速风电场——龙源盱眙风力发电一期工程。

随着一批又一批新能源发电项目落地,淮安地区新能源发电实现了跃升式发展。截至目前,淮安地区已建成风电项目31个,总装机达245万千瓦;光伏发电总装机达360.2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为267.3万千瓦。

一个个新能源发电项目建成发电,绿电并网消纳成了淮安面临的“喜人烦恼”。

面对“喜人烦恼”,淮安供电公司发挥主观能动性,统筹电力保供和能源转型,坚持支撑集中式和分布式新能源有序发展并举,引导源网荷储协调发展,构建多元低碳供给结构。

面对集中式新能源消纳压力,该公司积极推进主干网补强升级,增容扩建500千伏上河变电站,提升电网承载力,并积极配合推进扬州—镇江±200千伏直流输电二期工程建设,增强绿电外送能力。

同时,针对风、光等新能源发电波动的特点,该公司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区域新能源毫秒级功率控制系统,可在电压发生扰动时,充分挖掘区域新能源的调节能力,快速提供控制策略,及时平抑电网扰动,促进新能源并网消纳和电能质量提升。目前,该系统已在6处、合计18.3万千瓦新能源项目中投入实际应用,使得这6处新能源发电并网点电压波动率平均降低了5.84个百分点。

在服务海量分布式新能源接入方面,淮安供电公司打造政企共享的分布式光伏数字化管理平台,接入全市近7万户分布式光伏电站,实现运行信息的动态监测与区域接入容量的安全校核,引导海量分布式光伏科学接网,使得分布式光伏整体开发效率提升30%。

此外,淮安供电公司还在提升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能力上下功夫。今年5月,该公司基于智能网格天气预报,建成台区级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系统,完成台区至220千伏主变各层级设备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的汇聚。

以今年迎峰度夏为例,调度员根据该系统预测,重点关注光伏发电并网较多的110千伏五里变电站,多次及时调整主变及配电线路运行方式,促进新能源发电就地消纳的同时,避免了日间光伏大发时因潮流倒送造成重载。

有了淮安供电公司的保驾护航,淮安地区新能源发展按下“加速键”。今年前10个月,淮安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33.45%,占地区总发电量的45.62%,同比提升了4.63个百分点。

从能源消费看——

服务跟着需求走,绿电消费活力持续释放

推动能源转型,对供电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位于洪泽区的江苏成泰晶瓷科技公司,有6条玻璃器皿生产线,年产彩色玻璃器皿1.2亿只,年用电量约4500万千瓦时。在淮安市洪泽区供电公司服务团队的建议下,5月下旬,该企业在厂房屋顶安装了容量为598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同步投用了电窑炉。

成泰晶瓷光伏发电项目投运5个多月来,已累计发电225万千瓦时,约占企业总用电量的18%。数据监测表明,该企业在采取电窑炉替代传统燃气窑炉等节能措施后,整体能效提升约20%,年可节约用能成本近百万元。

这是淮安供电公司深挖终端能源消费转型潜能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淮安供电着力通过为企业提供能效诊断等增值服务,帮助各类客户实现节能降耗,促进终端能效水平持续提升。据统计,该公司已累计实施电能替代项目493个,并推动绿色出行,建成充电站214座、充电桩785台。

通过周到服务促进绿电绿证消费,是淮安供电公司助力能源消费绿色转型的有力之举。

巨石集团淮安有限公司是位于涟水县的一家高性能玻璃纤维生产企业,也是江苏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企业之一。其投资建设的巨石淮安零碳智能制造基地,已建成两条年产10万吨玻纤生产线,产品主要出口至欧盟。近年来,欧盟客户对产品碳足迹的要求更加严格。国网涟水县供电公司员工在走访中得知其有绿电消费需求后,主动讲解最新的绿电绿证政策,帮助其于今年6月首次参与我省绿电交易。截至今年10月,该企业已成功采购5558.22万千瓦时绿电,购买绿证55077张。

为跟上企业快速增长的绿电需求,年初以来,淮安供电公司全面走访钢铁、水泥、化肥、新能源等行业近200家潜在企业用户,宣传最新的绿电绿证政策,征询绿电交易需求和计划,引导经营主体主动参与绿电交易。

今年以来,淮安供电公司已服务20家企业、23个新能源项目完成绿色电力证书申领,33个项目完成绿电交易。同时,前三季度,全市绿电交易规模达1.46亿千瓦时,是去年全年规模的6.45倍。

当前,淮安供电公司正组织构建“2+N”绿电绿证服务体系,在城区供电营业厅和园区供电营业厅打造绿电绿证服务站,同步在各县区打造N个服务点,提供绿证申领、交易指导等服务。

从试点实践看——

“自管理、自平衡、自调节”,县域自治电网安全稳定

新能源发电主要“靠天吃饭”,怎样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这是摆在淮安供电公司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淮安供电公司积极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探索,以新能源发电装机达144万千瓦、渗透率超300%的金湖县为试验田,着手打造低碳县域自治电网。

何为县域自治电网?淮安供电公司经研所主任宋云飞介绍,该公司立足金湖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引导新能源有序发展和储能建设,充分发挥分散资源的调节作用,实施了微电网群协控、分布式光伏调控等项目,促进源荷匹配和配微网协同发展,提升县域电网“自管理、自平衡、自调节”能力,从而减少电力保供等场景下对大电网的依赖。

位于金湖县的国网江苏电力乡村电气化展训基地内,133块深蓝色的光伏板熠熠生辉。中午12时许,该基地智慧微网平台监测到光伏发电最大出力达到84千瓦,随即按照预设运行策略,控制储能设备开始充电,以消纳富余的光伏发电量,实现微电网内部平衡。

今年5月,淮安供电公司依托乡村电气化展训基地,建成了包含92.44千瓦屋顶分布式光伏、200千瓦时储能、1台60千瓦V2G充电桩的微电网,并通过智慧微网平台统一控制。其中,光伏日均发电量在450千瓦时左右,加上储能,可满足基地日常用电需求。

微电网是新型电力系统中最具活力的单元。除了供能自给自足,微电网还能与电网互动。6月,江苏电力交易中心模拟发布了一条当月10日9时至15时短时可调负荷辅助服务交易需求之后,国网金湖县供电公司接受邀约,乡村电气化展训基地通过储能充电的方式,参与填谷响应,填谷负荷70千瓦。

像乡村电气化展训基地这样的一批微电网在金湖相继落地。金湖县供电公司总经理陈立贤介绍,围绕园区、医院、社区等9类典型场景,聚合非工空调、充电桩、工业用户等负荷资源,该公司已初步形成了具备1.09万千瓦可调资源的微电网群。

对于县域自治电网来说,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分布式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今年上半年,金湖县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8.61万千瓦,同比增长59.8%,导致配电台区潮流反向重超载问题突出。

金湖县戴楼镇大坝5号配电台区接入6户分布式光伏,总容量为165千瓦,渗透率达85%。8月28日,金湖县供电公司在该台区其中一户分布式光伏用户逆变器侧加装了通信协议转换器。有了这个装置,工作人员就可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用户光伏出力加以柔性调节。

今年7月以来,金湖县供电公司已陆续在766个配电台区的1500余台逆变器侧部署了通信协议转换器,实现了县域4.78万千瓦分布式光伏的可调可控,从而使海量分布式资源得到充分消纳和合理利用。预计至年底,该公司将实现7.12万千瓦分布式光伏的可调可控。

陈立贤介绍,预计到2025年底,金湖县新能源渗透率将达362%,新能源发用比达0.99,初步实现县域自治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