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二桥全长10多公里,位于黄海之滨的如东。空中俯瞰,一条黑色“蛟龙”在桥上蜿蜒盘踞,飞架于海天之间。7月9日,我省跨海长度最长、敷设距离最远的电缆工程——如东洋口港110千伏阳光岛变电站的随桥电缆完成敷设。殊不知,敷设工程背后的故事更动人。 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工程 他们把工作做到极致 阳光岛站是我省首座海岛型变电站,9月份建成投产后,将彻底打破海岛供电瓶颈,形成洋口站、港城站、阳光岛站直流输电网络,保障岛上多座LNG接收站电力供应。工程需敷设6段共18条直流电缆,负责施工的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迎难而上,力克海上超长电缆施工的多项难题,如期敷设完成。 9日清晨,黄海二桥桥面上,在电缆展放平台及输送机带动下,省送变电公司施工人员将一盘长达1660米的电缆缓缓从直径4.5米的特制电缆盘上端引出,拉入黄海二桥东侧电缆沟。 “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压力很大。”该公司电缆工程施工负责人孟宇说。黄海二桥长度超10公里,桥面宽度有限,面临着超长超重电缆线盘运输、卸盘时吊车支腿摆放位置难确定、风力对卸盘作业影响大等诸多难题。 然而,他们把工作做到了极致。以超长超重电缆线盘运输为例,传统电缆单盘在500米左右,而阳光岛110千伏随桥电缆为了减少接头,都进行了加长处理,每盘电缆长度均超过1600米、重量超30吨。 为了保证运输安全,他们事先对电缆盘运输路线进行全程规划,运输速度严格控制在每小时30公里以内,当运输车辆驶入黄海二桥后,还特别提请交管部门实施交通管制,确保桥面载重安全。 电缆盘运输至施工位置后,如何将这重达30多吨的“金属疙瘩”吊装下来,成了摆在施工人员面前的又一难题。施工人员根据电缆盘重量,计算好吊装时的4个吊车支腿荷载,确定吊车型号及传导桥面的压力。同时,为了最大限度保证桥面载重安全,他们还设计将电缆展放平台放置于桥墩处,以便于负重有效传导。伴随着机器的轰鸣,第一个线盘稳稳地放置在电缆展放平台上。在电缆展放平台和输送机的带动下,超长的电缆犹如一条黑色蛟龙,从线盘上稳稳游进电缆沟中。 为了攻克难题 他重新啃起了力学教材 随桥电缆工程是阳光岛站项目建设重要一环,也是连接岛内4座LNG接收站的能源主通道。其中,桥梁跨中挠度、桥梁变形量等关键数据的计算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黄海二桥桥梁是简支梁吗?每段有几跨?集中荷载及均布荷载下桥梁整体受弯、受剪情况如何?”连日来,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孟宇的心头。为此,他拿起已经放下近十年的结构力学教材,并向任职于设计院的同学虚心请教、共同反复琢磨,于是,有了桥面超长超重电缆线盘运输及卸盘方案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第n版……在他们无数个白天加夜晚的细致讨论中,桥面运输和吊装中的问题逐一迎刃而解。 然而,在桥面敷设超长距离的高压电缆,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克服车辆振动、海浪飓风对电缆的扰动。据孟宇介绍,“常规电缆敷设只需按‘蛇形’布置,给电缆预留一部分伸缩裕度即可。但本次随桥电缆位于海面之上且长度较长,行驶车辆、海风海浪对电缆稳定性的影响必须同时加以考虑。” 孟宇和同事们从“架空导线间隔棒”上找到了灵感。他们创新运用自行研制的伸缩装置,并在全线每隔一段距离安装一个柔性支架,不仅能够根据桥面震动幅度辅助电缆调节,还最大程度保障了长距离电缆的安全可靠运行。 在各类创新施工手段和自研工器具的助力下,6月中旬起,省送变电公司累计投入40余名施工人员、40台电缆输送机和2台电缆展放平台,一鼓作气啃下了电缆敷设这块“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