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兴起,但市场覆盖范围仍然有限。许多企业和个人的小规模减碳行为,无法被认定为碳资产而参加交易。而在苏州,这些“沉睡的碳资产”已被唤醒…… 11月16日,在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苏州工业园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联手合作下,苏州工业园区碳普惠体系启动。这一自愿减排交易的市场化体系,将为园区企业提供家门口的碳减排量认证和交易服务,让有意愿的企业都能参与碳交易市场,推动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 “沉睡的碳资产”有待唤醒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但这是一个强制性市场,目前只面向重点碳排放的行业和企业开放(以各省公布的重点排放单位为准)。此外,国家层面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市场)主要针对大型减排项目。 因此,企业中小型减排项目、个人减排行为产生的减排量就无法认证为碳资产,成为“沉睡的碳资产”。分布式光伏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 据国网苏州市工业园区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朱肖晶介绍,目前苏州分布式光伏单体项有7915个,合计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达2300兆瓦,年发电量约19亿千瓦时。 “一方面,大量的分布式光伏等碳减排量难以核证,无法形成有效碳资产参与碳交易,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企业急需采购碳减排量来实现企业碳中和,碳减排量供需之间存在市场空白,需要更加灵活、多元的地方性自愿碳市场的建立。”朱肖晶说。 碳普惠正是对我国多层次碳市场体系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多地已将碳普惠体系建设提上日程。2021年5月,长三角三省一市领导人签署《长三角区域碳普惠机制联动建设工作备忘录》;2022年4月,江苏省发布《“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提出推动建设覆盖全省的碳普惠体系。 为碳减排量供需双方搭平台 什么是碳普惠? 简单来说,就是为自愿参与减碳的企业与个人建立一套减排账户,对分布式小型减碳、低碳行为量化记录,核证为有价的碳普惠减排量(碳资产),借助交易变现、商业奖励等渠道实现其价值,做到“谁减排,谁获益”。 苏州供电公司、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分布式光伏为切入点,围绕碳减排量的认证、交易与使用,打造了园区碳普惠体系,为碳减排量供需双方提供了平台。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专门研究编制并发布了碳普惠体系实施方案、管理办法2个核心文件,明确碳普惠管理体系、减排项目、市场交易体系等核心内容。苏州工业园区供电公司牵头组建碳普惠(苏州工业园区)运营中心,负责减排项目、减排量管理等日常运营工作。 “相比于全国碳交易市场,碳普惠最大的优势在于减排量认定和交易的门槛低、成本低,我们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友好的服务平台,让所有有意企业都能够自愿参与碳交易,通过‘零售’模式基本实现碳交易‘零门槛’。”朱肖晶介绍。 为推动市场的形成,苏州供电公司配套开发上线了“苏州碳普惠智能服务平台”,并将平台与苏州市能源大数据中心数据贯通,依托电网企业电力大数据优势,将光伏发电量快速折算为有效的碳减排量,降低企业碳减排量核证的成本。 同时,碳普惠平台还整合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及多家权威第三方核查机构,提供一站式全数字化的减排量核查、交易辅助和碳中和评定服务,缩短企业碳交易、碳中和认证的周期。 碳普惠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 苏州中鑫新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分布式能源站、充电桩和储能设施的企业,近年来在苏州投资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容量达50兆瓦,预计2023年还将有约100兆瓦的增长。 该企业通过碳普惠平台,完成碳减排量核证超过10000吨,并在碳普惠体系启动上线的首日,就与需方企业达成交易意向4000吨。 “我们光伏项目除了卖电,还能通过自愿减排交易卖碳,实现了电收益和碳收益的叠加,预计每年可以增加60至70万元的收入。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公共建筑分布式光伏的投资建设规模。”中鑫新能源公司总经理蔡剑俊表示。 目前,苏州已有15家光伏企业加入碳普惠平台,同时已有博格华纳、赛峰飞机发动机等20余家企业明确了碳减排量的购买意向,潜在年碳减排量需求超过20万吨。 “苏州工业园区碳普惠市场的建立,能够挖掘分散的碳资产价值,盘活小型碳市场,激发市场主体对分布式光伏等减碳项目的投资热情,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有重要意义。”苏州工业园区经发委副调研员陈霞评价。 未来,苏州还将推动分布式储能、电动车出行、港口岸电以及标准化个人等减排场景纳入项目体系中,探索发展碳金融产品与服务,并加强与其他城市碳普惠机制互认、平台互联、数据互通,实现长三角或更大范围的碳普惠联建。 又讯 11月11日,在海南举行的2022碳中和博鳌大会上,中国节能协会发布《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个人碳减排激励管理规范》团体标准。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蚂蚁集团、北京绿色交易所等30余家产学研单位共同参与该标准编制。 近年来,低碳减排主体已从企业延伸至个人,各类碳普惠平台、个人碳账户、碳积分平台应运而生,但个人碳减排的计算方法尚无统一规范。本项标准的出台,首次提出通过互联网对个人碳减排量化和激励的基本框架,兼顾科学性和可推广性,将为个人降碳减排行为的识别、评估提供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