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公司:共享充电机器人在京苏两地推广

发布日期: 2022-10-21

“使用手机‘呼叫’,充电桩就‘从天而降’,省去了排队充电和安装充电桩的麻烦!”10月18日9时许,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1号办公大院地下公共停车场内,电动汽车车主王伟行体验了“空中充电”后感叹。

王伟行称赞的充电新服务,是国网苏州供电公司研发的全电共享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在北京推广应用的成果。该系统在京苏两地“上岗”,改变了传统“一车位一充电桩”的固定充电模式,实现了从“车找桩”到“桩找车”的转变。

“前几天,去附近商场下面的充电区充电,好不容易导航过去,结果充电位被燃油车占了。”王伟行说。而眼前停车场内的全电共享充电机器人,彻底打破了这一充电难题。

在该停车场的共享充电服务区内,共有40个车位,其顶部由两条长约180米的银白色导轨串联起来,一条作为电源,在每个车位上方都留有插座;另一条平行轨道是机器人移动轨道,轨道上停留着1台机器人和2台充电枪。

“只需要用手机扫码登录‘亿网充’小程序,填写好停车位号码,向轨道机器人发出充电指令,机器人就会抓取一台空闲充电枪移动到电动汽车上方,并将其连接到电源插座,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王伟行说。

作为交通运输领域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以苏州为例,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万辆。

“3年前,在我们小区,电动汽车还是稀罕物,现在已经随处可见,共有30多辆。”位于苏州市区劳动路旁的仁恒江湾雅苑小区的物业经理王正道说。车子多了,充电问题也随之而来。每当有车主申请装桩接电,小区内就又要开挖施工一次。还有一些车位因为没有产权证,无法申请安装充电桩。

今年6月,苏州供电公司以江湾雅苑小区为试点,研发推出了全国首套全电共享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系统,通过把充电设施从地面移向空中,利用机器人控制、物联网、调度算法等技术,精准控制充电枪移动到指定车位,实现“桩找车”,助力解决居民充电难题。

江湾雅苑小区的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系统由该小区物业投资建设,并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充电机器人系统的充电功率为11千瓦,一辆新能源汽车平均三四个小时就可以充满。考虑现在这片区域的新能源汽车还不算多,我们暂时只部署了1台充电枪,目前可以满足小区50个车位的充电需求,后期可以灵活增加充电枪数量。”王正道说,这避免了一家一户安装充电桩的资源浪费,减少反复施工的不便,又能够统一管理,提高用电安全性。

据统计,截至10月18日,该系统已经为江湾雅苑小区居民累计提供充电服务181次,充电量超过5200千瓦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苏州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党支部书记韩克勤表示,该公司将根据百姓需求,加快充电机器人的迭代升级,在苏州23处、北京2处老旧小区和商场等场所布点应用,形成向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让电力科技融入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