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绿色引擎”——常州公司破解居民小区充电难题

发布日期: 2022-10-17

10月14日,在国网常州供电公司推动下,常州市出台《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运营财政补贴办法》,针对居民小区内统建统营的充电设施,首次明确了“在标准基础上上浮10%,如同时具备有序充电功能上浮15%”的建设补贴政策。

“统建统营”是指对居住区充电桩统一建设、统一运营。自2021年以来,常州供电公司就与当地多家物业合作,促成了31个居住区统建统营试点落地,为缓解居民小区充电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近年来,聚焦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中的堵点,常州供电公司主动施策,突破场地、充电桩和用电容量限制,充分满足用户绿色出行需求。上半年,该公司运营充电桩总量达到1489根,较去年同期增长58.9%。得益于不断完善的充电网络,上半年累计充换电量达2233.67万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长108.1%。

挖掘资源 化解缺桩困境

6月29日,常州市天宁区金正花园小区地下车库全部564个私人车位的充电桩配套设施建成,其中10%的车位还预装了7千瓦交流充电桩,未来该小区居民购买电动汽车可以实现充电桩“即插即用”。

2021年2月,《关于加快常州市新建居民住宅小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发布,明确了新建居民住宅小区配建停车位应100%具备充电设施安装接入条件。

为打消车主购车时的充电顾虑,常州供电公司与地产开发商携手推出“新建小区充电桩百分装”服务,在小区建设时提前预留变压器容量,同步建设配电分支箱、管线桥架、电力计量表箱和表后桥架,并将电缆敷设至每个车位上。这意味着后续居民只需在网上国网APP或供电营业厅申请装表,即可拥有自己的充电桩。

针对老旧小区,今年,常州供电公司推动市旧改办出台了《关于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全面实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常州95个试点老旧小区中同步开展充电设施建设。

“我们全面摸排了全市老旧小区供电设施基本情况,编制‘一小区一策’方案,提供‘购车办电-装桩接电-充电服务-增值服务’等‘联网通办’一条龙服务,逐步完善全类型小区的充电网络。”国网常州电动汽车公司总经理赵清源说。

共享资源 补足场地短板

8月30日,常州永安花苑小区业主陈康佳终于提回了自己的电动汽车,买这部车之前他犹豫了大半年,直到物业工作人员告诉他小区建设了共享充电桩,他才下定决心购买。

该小区是2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由于没有私人固定车位,小区车辆一直按照“先到先停”的模式停放,建设私人充电桩无从下手。今年油价大幅上涨后,多位小区业主向物业表达购车需求,希望物业能解决小区充电问题。

“供电公司前来查勘后,根据我们小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小区公共车位上建设5个‘共享充电桩’的方案,很多业主就是在这之后才买的电动汽车。”常州永安花苑物业工作人员吴优说。

局部共享覆盖面有限,区域共享才能惠及更多人。常州供电公司依照“建设一个充电站点、覆盖多个周边小区”的思路,推动充电场地和车位在一定区域内共享,满足用户就近充电需求。

为了实现信息共享,该公司联手龙头充电服务企业,上线电动汽车充电一站式服务平台“常电通”。通过平台,新能源车主能够在线实时查询桩站空闲桩数、电桩充电功率、资费情况等信息,并获得寻桩导航、扫码充电、自动结算等服务。目前,平台已覆盖全市4000多个充电桩站,注册用户已突破100万。

调控资源 突破容量瓶颈

7月11日至14日,常州供电公司在部分小区和公共充电站试点开展充电桩“车网互动”,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实现电网削峰填谷。

“目前主流慢充桩功率一般为7千瓦,而小区户均用电容量一般为8至12千瓦,超85%的用户还倾向于选择120千瓦及以上的大功率充电桩。”该公司市场室副主任汤耀红表示,“无序充电和高峰充电会严重挤占小区供电容量,为电网稳定运行和小区消防安全带来隐患。”

此次充电桩“车网互动”分为有序充电和谷电充电两项。有序充电在常州3个装有有序充电桩的居民小区开展,车主可通过手机APP自主选择参与有序充电的时长,并相应地享受不同程度的充电价格优惠。谷电充电在33个由国家电网建设的公共充电站开展,运用用电低谷时段充电价格优惠,科学引导车主“填谷”充电,以缩小电网负荷峰谷差。

武进区大学新村的电动车车主季文强是首批受益者之一。“我下班之后没有用车需求,对充电时长的要求不高,选择参加4个小时的有序充电,充一度电可以便宜2角钱,本来充满要60元,这样省了12元。”

汤耀红解释,为了建设充电桩而大规模实施电力增容是不现实的,有序充电桩的应用相当于是“近水”解“近渴”,能够根据小区配电变压器负荷情况自动调整输出功率,在小区用电高峰时段,适度降低参与有序充电的汽车充电功率,避免因居民生活用电负荷和充电负荷叠加而加剧电网高峰负荷水平,在小区配电变压器负载较轻时,恢复额定功率充电。

据统计,参与本次车网互动的充电桩可调容量为8688千瓦,大致相当于1000户居民家庭用电负荷,试点期间日均为电网削峰1328千瓦、填谷1080千瓦,不仅仅突破了用电容量瓶颈,还帮助电网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