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在连云港东辛农场的水稻种植基地,5台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农药喷洒作业。为这些无人机充电续航的,是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中国电科院共同研发的移动储能方舱。 东辛农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国有农场,耕地面积20万亩,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日常洒药、施肥主要依靠120台植保无人机作业。“无人机续航是一大难题,每次充满电后,只能连续作业15分钟左右,就要更换电池充电。以前使用的是柴油发电机,污染和噪音大,成本也高。”东辛农场农牧中心主任徐士东说。 移动储能方舱很好解决了上述问题。该方舱由56个磷酸铁锂电池组组成,总容量为56.3千瓦时,相当于2253块智能手机电池的容量。它采用32安交流慢充、30千瓦直流快充接口,可同时满足4台植保无人机的户外充电需求,一块2900毫安时的植保无人机电池,最快仅10分钟就能充满电。 当前,随着智慧现代农业发展,无人机等电动农用器具逐步规模化应用。截至2021年,全省共有植保无人机1.4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移动储能方舱针对农业应用场景设计,能够适应户外复杂作业环境,各类电动农器具均可即插即用,同时也满足应急保电、照明等通用需求,实现了‘一机多用’。”连云港供电公司市场室副主任朱广青介绍。 此外,在经济和生态效益方面,移动储能方舱同样优势显著。据测算,使用柴油发电机,发电成本1.6元/千瓦时,平均每亩农田约0.3元,按每年喷洒农药、化肥20次左右计算,需燃油费用120多万元。而使用移动储能方舱后,充电成本可降至0.5元/千瓦时,每年能节省成本82.5万元,减少碳排放384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