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黄海之滨的明珠——公司服务盐城黄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纪实

发布日期: 2022-05-30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盐城黄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鸟类研究中心,今年成功繁育的首个丹顶鹤宝宝迎来“满月”。

“小鹤的孵化、培育离不开电,孵化环境和育雏箱内的温度都要保持37℃左右。”鸟类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卫华表示,供电公司为该中心可靠用电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国网江苏电力及所属盐城供电公司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全力保障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可靠用电,大力做好保护区内电网设施迁移改造和新建海上风电并网线路避让等两大工作,同时着力打造全电景区,为湿地生态保护发展,特别是保护区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进退相宜,保护区为先

鸟类与电网和谐共生(王兆运 摄)

盐城黄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45万公顷,涉及射阳、东台、大丰等5个区县,拥有2600余种动植物,是天然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5月18日,2022年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在盐城开幕。极目远眺,在蓝天碧海的映衬下,鸥鹭奔跃,万鸟翔集。

如此美景曾一度消逝。自上世纪80年代起,这里的滩涂上,泥螺采捕加工等产业自由无序发展,湿地沼泽剧减,大量自发电设备“进驻”、缺乏管理,电线在高大的乔木间错杂穿行。鸟类在电线上停歇筑巢,翅膀被电线绞缠和触电伤亡的情况屡有发生。

“90年代之后的近20年间,彩鹮、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的照片,再也没能拍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当时任职射阳县供电局的周洪飞说。

2017年,盐城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被提上日程,一场由政府主导、各行业参与的“绿色护卫战”正式打响。公司作为最大的驻苏央企,积极配合政府“还地于湿”,率先响应,实施电网迁出改造。

一方面,盐城供电公司及所属相关单位迅速暂停在保护区内的核心区、缓冲区新增供电设施;另一方面,全面摸底排查保护区供电资产,分批实施迁出。“大到每一台变压器,小到每一只表计,都登记在案,应迁必迁。”负责大丰境内迁出工程的盐城市大丰区供电公司总经理张运介绍。

电力施工人员在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内改造10千伏线路(孙永兴 摄)

据统计,当时整个保护区内有40余万亩陆域被占用,配套建有10千伏线路256.94公里、杆塔5295基。截至2021年中,除保护区日常运营所必需的电力设施,其他供电设备已全部退出珍禽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然而,公司更清楚并切实履行保障可靠供电的第一责任。2011年底,东台条子泥湿地滩涂围垦项目开建。东台市供电公司主动对接政府,了解匡围施工的用电需求,牵头制订临时用电方案并快速建成10千伏弶东线东延工程,保障滩涂围垦顺利实施。

随着垦区养殖业发展和区内“720亩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建设,增氧泵、渠道水泵等大功率用电设备持续增加,用电负荷急速攀升。东台市供电公司综合考虑未来15年发展,于2017年提前实施了20千伏条子泥专线供电。

2021年9月27日,盐城湿地保护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论坛上入选“生物多样性100+案例”。“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候鸟栖息地”作为案例核心内容,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典范。

用心守护,飞鸟相与还

5月20日上午,东台条子泥湿地“护线爱鸟服务站”和“护线爱鸟志愿者小站”揭牌。这个爱鸟护鸟公益组织由盐城和东台市供电公司与东台沿海经济区共同发起,致力于探索电力设施与自然生物的和谐共处。

其实,供电人保护湿地鸟类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28年前。

“国网绿色工程 护线爱鸟行动”条子泥湿地志愿者服务站揭牌仪式

1994年春夏之交,盐城遭遇严重旱灾,湿地鸟类生存维艰。周洪飞抓拍到了一只丹顶鹤站在干涸大地上觅水的照片,以《救救丹顶鹤吧》为题刊登在《新华日报》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时的盐城和射阳县供电局在公司前身——江苏省电力局的支持下,立即筹建10公里长的10千伏供电线,用动力电把水送进保护区。

湿地路窄淤泥软,机械无法进场,硬是靠工人肩扛、老牛牵拉,将材料运进现场。“大伙儿硬是把3个月的工期压缩到了35天!”周洪飞回忆。当年9月8日,保护区第一口机井打通,清澈的地下水汩汩涌出,上百万只鸟儿喝上了救命水。这条10千伏供电线就是如今的集镇线,又称“望鹤线”,至今仍在为湿地鹤鸟默默“守望”。

去年底,为三峡新能源大丰H8-2号海上风电场等配套的500千伏送出工程投运,仅该风电场每年就有9亿千瓦时清洁电注入江苏电网。如此重要工程,却没有按常规走风电场升压站与丰海变电站间的“最短直线”,而是向东北偏北方向拐出了约30度角。翻阅图纸才发现,这条风电动脉走直线便要穿越保护区的一角,如今与保护区“擦肩而过”,从其边界外200米处经过。

“如果线路走‘最短直线’,经济效益固然最佳,但势必影响鸟类生存。”公司科技部环评处曹文勤介绍,早在立项前期,该公司就与环保专家和设计方反复勘察论证,主动围绕保护区开展严密的分级避让设计。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落户盐城地区输电线路(王兆运 摄)

给生态让路的做法并不只这一项工程。“十三五”期间,公司投运的川南、新海两项110千伏工程和沿海500千伏二通道射阳段,都选择了对湿地影响最小的路径。三项工程路径调整后,线路总长增加了44.9公里,电网投资则增加了4.78亿元。

不仅如此,为给鸟类“让道”,公司将涉及盐城湿地必需的电力线大多改从“地下跑”。

东台的竹根沙30万千瓦海上风电220千伏送出工程,按正常规划需穿越条子泥湿地。盐城供电公司内部研商,决定把架空线改为新建385米电缆隧道并获公司批准。这样,既完整保留了滩涂自然景观,更为鸟类让出了广阔空间。

“地上改地下”使该工程造价增加到2600多万元,而采用常规的架空线只需不到300万元。“这是我国第一例为湿地让路,把架空线改成电缆隧道的案例。”东台市供电公司发建部主任冯敏星介绍,“以这项工程为标杆,我们对湿地周边线路集中进行入地改造,涉及线路总长达16.93公里。”

电气化+旅游,为生态赋能

“湿地生态游越来越流行,周末带老人孩子来小木屋住两天,亲近大自然。”5月21日,在东台黄海森林公园附近的“开心森林”民宿,来自南通的林先生一家正在登记入住麋鹿园景房。

漫步走入景区,视野内没有电线杆、变压器,只有绵延的水杉林和木结构餐厅,一辆辆满载游客的电动巴士,安静地穿行在林海间。

东台黄海森林公园

这里是公司在全省打造的“全电景区”样板之一。东台市供电公司联合黄海森林公园,探索“电气化+旅游”综合能源模式,实施景区和周边民宿的电气化改造,先后将燃煤锅炉、农家柴灶和燃油观光车、船改造为电加热锅炉、电炊具和电动巴士、电动船。6条10千伏线路、3个变电所同时为景区供电,配套建设的充电桩和低压岸电覆盖沿途景点,空气源热泵机组实现了游客中心“冬暖夏凉”。

据统计,2018年以来,公司仅在东台地区就投入4300多万元,新建配电线路30多公里,增加配电容量7500千伏安,升级改造两座110千伏变电站及老旧高压线20多公里,助推湿地景区等电气化改造。

“春节假期,我们接待的游客超过12万人次,景区综合营收创历史新高。”黄海森林公园管委会副主任李进表示,供电公司还组建了充电站服务队伍,建立服务档案,负责日常维护和应急服务。

2021年9月,东台市供电公司促成地方政府发布了江苏首个“全电景区(街区)”建设标准。在黄海森林公园的示范下,盐城各地着力推进“电气化+旅游”建设,至2021年末境内已建成全电景区14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