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础 引活力 育成果——连云港公司完善科技创新生态

发布日期: 2022-03-01

 

通过20部虚拟电话,仅用时4小时36分钟,就完成3164人合计1692分钟、5586次通话的“出市出省报备”自动统计和短信发送,人工电话业务量减少95%以上。这是今年2月,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研发的“流调助手”语音管理平台应用于春节期间防疫的成效。

“十四五”以来,连云港供电公司立足生产经营需求,调动全员创新创造活力,深化成果培育和孵化,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政产学研用”创新生态可续发展。

服务沿海“双碳” 打造示范项目

2021年10月15日,该公司首次牵头承担的国网科技项目“储能在岸电系统中规划配置与协调运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验收。该项目于2018年立项,团队历时3年,攻克储能与岸电系统协调控制、优化运行等技术课题,开拓了未来绿色港口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

“十四五”开局之年,连云港供电公司践行省公司“双碳”行动部署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战略布局,以支撑电力保供和能源转型为重点,全力推进重点科技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

“双碳”目标下,整县分布式光伏的大规模接入,对区域电网安全稳定构成挑战。作为国网公司能源互联网专项试点示范项目之一,连云港供电公司以灌云县为试点,基于气象事件全过程跟踪、新能源精准预测,搭建零碳县域电网示范项目,每年可消纳新能源电量13亿千瓦时,减少煤炭消耗量约5.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3万吨。

搭建科研平台 推动成果转化

搭建科研和成果转化平台,支持和保护原创性成果,是连云港供电公司创新工作的着力点。

该公司持续深化“2+2”成果转化体系落地推广,设立融创基金,培育柔性攻关团队,逐步形成“一室三中心”科研平台体系,即:海岛微电网实验室、沿海电力基础设施智能化工程研究中心、不停电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预制新材料超高强度混凝土研发中心。

沿海电力基础设施建造,可循的先例不多。连云港供电公司联合科研院所,主攻沿海绿色能源建设的材料、结构体系及智慧运维控制设备等关键技术,组建了沿海电力基础设施智能化工程研究中心,于2021年获批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因施工成本低、效率高、环境破坏小,该中心创新成果在30多个项目中得到应用,桩基施工总长度约2万米。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1月21日,连云港供电公司知识产权特派员张剑锋来到土建模块预制装配工作现场,解答了土建预制成果转化合同中关于许可使用方式的疑问。“这对我们开展业务创新工作帮助很大。”土建预制成果转化负责人韩伟说。过去一年,该公司土建预制有关成果转化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2021年3月24日,连云港供电公司成立“连电知产培训基地”,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目前,该公司已培养持证知识产权师、专利代理、技术经理人共11人,组建了“连电知产精灵”柔性服务团队。该公司为创新项目安排专属的知识产权“特派员”,全程跟踪参与项目立项、专利申报、成果转化等流程,提供专业指导。

2021年,连云港供电公司完成专利申请140件、专利授权72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较上一年度增长80%以上。该公司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梳理出“国网系统内开放许可”、“系统外拍卖专利使用权”等十大知识产权运营案例,具有较高的复制推广价值。

共享内外资源 创造社会价值

2021年12月3日,连云港公司收到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来信,信中表扬了2021年中国电力科普日36家有关组织单位,连云港供电公司名列第一。

连云港供电公司注重科学素质建设,并将此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环节。该公司融合3D仿真、球幕影视、全息互动等技术,打造以体验类项目为主的电力安全实训科普教育基地。不仅如此,该公司整合共享内外资源,面向行业和全社会提供各类教学、科普服务。

从提升员工科技素养出发,连云港供电公司邀请行业内外专家举办双碳热点课题讲座,组织“新型电力系统”青年研习交流论坛,设计“海岛微电网3D手办”等延伸产品,出版《知识产权学习笔记》,编写《电力科技情报》期刊、成果转化典型案例集。

目前,连云港公司已拥有专兼职科普人员50余人,并组建了科普志愿者党员服务队,创造更大社会价值。该公司推动江苏省首个“童新源?连心电”学生QC小组成立,相关课题成果被中质协推荐至第19届亚洲质量网组织大会发布。2021年,该公司“岸电储能”主题作品获全国QC小组故事演讲大赛二等奖,7项作品在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中获奖,1名员工获评“中国杰出知识产权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