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提质——苏州常熟公司输电运检向智慧化升级

发布日期: 2021-12-03

 

11月25日,在常熟市220千伏海虞线10号杆塔旁,一台无人机从“无人机航母”车顶平台上缓缓升起,在输电杆塔通道内开始自动精益化巡检工作。

常熟境内共有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83条,全长1746公里。随着运检智能化技术及装备的提升,目前,国网常熟市供电公司无人机精益化巡检轨迹采集率超过90%,无人机自动巡检里程超过800公里,巡检效率提升了3倍。

“一患一档”纳入全景监控

11月12日,常熟市供电公司输电巡线人员尹强在巡视110千伏东周线时,发现11号杆塔警示贴纸损坏,他立即用手机拍下照片,并将线路名称、杆号等信息同步上传至输电危险源点可视化管控系统,通知检修人员更换。

该系统于今年5月上线,依托覆盖常熟地区重要输电通道和危险源点的700多套摄像头,同时集成了实时监控视频、杆塔坐标、巡视记录等多维度信息,还能通过人工采集生成现场的360度全景图像,确保输电危险源点能控、可控、在控。

11月23日,在常熟市青墩塘路高架化改造施工现场,常熟市供电公司输变电运检中心副主任陈顶峰带队勘察。由于工地上使用了大型吊车,110千伏东郊线从其上方跨越,陈顶峰决定在该线路7号杆塔加装摄像头,确保现场在监控范围之内,防止设备误碰高压线。

陈顶峰介绍,“巡视人员发现异常后,我们会核实现场情况,如判断为危险源点,就会在系统内建立相应的档案,并采取安装摄像头、防护线等管控措施,同时根据危险等级,安排专人值守。”

截至11月29日,该系统已接入186个危险源点信息,完成89个危险源点全景图像采集,建立了“一患一档”数字化管控模式。

具备“三维电网”建模能力

8月18日14时,在常熟市供电公司输变电运检中心工作人员曹胜操作下,一架搭载着激光雷达的无人机升向高空,在220千伏谢琴线上方完成三维点云建模测绘。这意味着该公司具备了“三维电网”自主建模的能力。

以往,输电线路通道测绘靠人工使用测距仪完成,其精准度受外界环境、观测角度限制。比如,大片树林与导线之间的最小距离,就容易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以致影响对线路运行状态的准确判断。

随着全省数字电网建设的推进,三维点云建模技术成为智慧巡检的新手段。“无人机现场采集的数据导入建模平台,就能输出以不同颜色标示高度的模型,各个视角的三维图像层次分明,还能查看线路与树木、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参数。”曹胜介绍。这将为树线矛盾分析、高压线与房屋距离测量、通道安全管控等提供精确依据。

目前,常熟电网已完成57条总长395公里的220千伏线路点云数据采集全覆盖。由此搭建的三维点云模型,可以辅助无人机自主绘制巡检轨迹,实现全自动化的精益化巡检。加之可承载6架无人机同步作业的“无人机航母”的应用,日均巡检量由15至20基提升到50至60基。

据悉,常熟供电公司计划将三维点云建模范围延伸至110千伏、35千伏线路,逐步实现辖区内输电线路的全覆盖,为进一步探索固定机场试运行、通道巡视航迹规划、故障自动巡视等功能创造条件。

打破复杂天气对巡检限制

“垂直起飞,注意绕过河边的10千伏线路……”7月15日下午3时,常熟境内大雨滂沱。位于常熟经济开发区110千伏桥吴线附近,输电班班长张俊正指挥飞手启用防水无人机,灵活穿梭在16号至20号杆之间,仅用时8分钟,便发现18号杆绝缘子伞裙上的小片异物,迅速消除了隐患。

常熟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较长,夏季雨水多,这种天气条件下,更易发生输电线路故障。“由于雨水会淋湿巡线所用的望远镜,人工排查无法正常进行,而普通无人机在雨天使用也容易损坏。”张俊介绍。

为打破天气对巡检能力的限制,2020年5月,常熟市供电公司引入10台防水型无人机,以适应多种气象条件下的巡检需求。据统计,该公司利用这种无人机,已辅助开展4起恶劣天气下的线路故障巡视,提高了消缺处置效率。

此外,为保障夜间作业作业安全,该公司还引进了11台照明无人机,先后保障了35千伏福懋线线夹发热故障等多次夜间抢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