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在一线⑥】小空间 建大站

发布日期: 2024-07-15

7月3日,烈日当空,刚刚经历连续阴雨的苏州城闷热难耐。

10时许,吴中区越溪变电站500千伏GIS(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室内,两名施工人员正手持力矩扳手,在3米高的铁架上安装500千伏GIS设备母线。相比室外,这里更加闷热。豆大的汗珠不时滴下,但两人神情专注,紧张忙碌着,确保将每颗螺母的力矩扳到位。

与此同时,工程业主项目经理、临时党支部书记刘云飞在一旁检查巡视。“GIS的安装至关重要,对安装环境和精度控制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就可能造成返工甚至设备返厂,影响整体工期。”和施工人员一样,他的工装也早已湿透,1米99的身高让他在封闭空间内显得尤为扎眼。

7月3日,刘云飞在500千伏越溪变电站建设现场对已安装的设备进行检查核对

“这是全省首次采用全户内建设500千伏变电站的方案,需要我们在有限的户内空间完成主变压器、GIS等设备的安装。”刘云飞介绍,传统的500千伏变电站占地一般在50亩以上,由于苏州城区土地资源紧张,越溪变电站的建设用地只有20亩。可以说,越溪变电站将是同等规模变电站中占地面积最小的。

为此,该工程采用了三列叠层紧凑布局,将主变压器、GIS、无功补偿设备、二次屏柜及所有生产用房合并设置在一栋配电装置楼内。“工程中技术难度最高、安全风险最大的部分,便是在有限的户内空间安装主变压器。”刘云飞说。特别是三相共体全户内主变压器,对安装精度、安全距离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困难挑战,临时党支部就是攻坚克难的阵地。“去年3月,我们就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将战斗堡垒建在一线。”刘云飞说。临时党支部由来自不同参建单位的的23名党员组成,涉及土建、电气等多个专业,平均年龄不到32岁。

刘云飞和临时党支部成员讨论工程技术问题

每当工程施工遇到困难时,支部党员便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因为不同专业的施工工作协调难度大大增加,这给支部书记刘云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到工程整体的推进、重要设备的安装,小到一次管道的对接、一根铜排的安放,都需要刘云飞协调不同专业人员全过程跟踪。

工程土建施工阶段,考虑到越溪变电站在省内首次将油浸式串联电抗器布置到楼内二层的情况,施工经验少,刘云飞每日都格外注意工程现场的各种细节把控。

一次巡视中,刘云飞考察了建筑预留洞口和设备尺寸,发现一处实际施工可能出现的问题,立即召集临时党支部成员讨论商量,随后紧急联系物资、厂家、运行、检修单位重新召开设联会,论证并调整设备参数选型,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返工损失。

每天雷打不动地检查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准时组织各单位开展收工会,梳理当日工作和次日计划……寒来暑往,刘云飞的电话不断、脚步更是不停。每周与调度、检修、物资等专业进行十余次协调,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工程中的大小事宜梳理得清清楚楚。

7月3日,刘云飞在500千伏越溪变电站建设现场核验设备情况

作为业主单位,国网江苏电力工程咨询公司充当着工程“大管家”的角色,负责管理越溪变的大小事宜。项目经理刘云飞更是在各个环节尽心履行业主职责,不论是施工进度计划、质量工艺把关,还是造价合同管理、工程档案及数字化方案……处处严格把控,为工程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和支部党员研讨技术方案的刘云飞

因变电站结构特殊,去年7月到11月间,该站建设施工中有连续长达112天的高支模(高度超过8米或跨度超过18米的高大模板支撑系统,越溪高支模架体高度最高为20米)二级风险作业,这在国内变电工程中极为罕见。“我们支部提前制定网格化管理方案,根据作业特点把现场分为9个党员责任区,每个区域由一名党员同志负责。”刘云飞介绍,18名党员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坚守岗位,分2组轮流值班,实现了40余项施工作业按工期在112天内顺利开展和安全、质量的可控在控。

传统的户外500千伏变电站,其主变压器与GIS设备往往用导线进行“软连接”——在导线间留足够的安全距离即可满足绝缘要求。对越溪变电站而言,户内狭小的空间,无法满足这一安全距离要求。“我们在主变与高、中压GIS之间全部采用硬连接,就是把主变出线置于油、气绝缘套管内,以此来满足绝缘要求。”刘云飞说,“这种方式对安装精度的要求极高,设计方案要求,50米长度的部件最大只能有5毫米误差,是部件的万分之一,且全程人工操作,难度很大。因此从最开始的断路器就位就要严格按照图纸对各个气室的中心线和标高进行核对。”

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主变安装前,刘云飞便召集支部党员开展专题分析,制定专门方案,从三个维度对安装精度进行控制,全盘推演主变及附件的就位、安装过程。“主变进场安装前,我们就提前进行了5次推演,优化了安装时序,发现并规避了20多处交叉作业风险点,为实际安装扫清了障碍。”刘云飞说,最终,油、气套管对接精度的误差控制在了2毫米以内。

500千伏越溪变电站建设现场

与主变压器一墙之隔的是500千伏GIS设备区。同样受限于有限空间,即使借助桁车,GIS安装也难以像户外变电站那样同时在多个作业面进行。为保证工期,刘云飞和临时党支部成员组成6人攻坚小组,按“人停机不停”的方式分两组轮班,以实现24小时持续作业。“每次轮班,由党员带队,同时由党员同志负责交接。” 刘云飞说。

7月3日,施工人员正在检查即将安装的设备

最终,施工团队用30天时间、60次轮班,完成了310个户内GIS对接面的拼接。“人停机不停”,为GIS安装省出了50%的时间。

至7月3日,越溪变电站工程已完成了主变及220千伏GIS、35千伏GIS的安装,施工进度超过了70%。预计到10月底,工程施工作业将全部完成,通过试运行后正式投运。届时,该站将通过4回500千伏出线、7回220千伏出线接入苏州电网,为苏州新增变电容量200万千伏安,极大提高苏州市区的供电可靠性。

户内空间狭小、作业空间有限……空间小,是此次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

近2米的身高、洪亮的嗓门……块头大,是见到刘云飞后的第一印象。

讲刘云飞,可以说“大块头有大智慧”。讲越溪变电站,则是“小空间有大门道”。大智慧、大门道,都体现在这小空间里。

500千伏主变压器、GIS设备,这些早已不是“稀罕物”。但把它们放到三层三列的独一栋建筑之内,却是业界头一回。讲困难,技术上的、空间上的、环境上的……每一位参建者都能列出很长的“困难清单”。如果找借口、找理由,退堂鼓可以响个不停。

但在工程现场,响起的却是冲锋号。刘云飞和支部的其他同志们,在办公室拿着设计图纸冲锋、在安装现场拿着设备仪器冲锋、带领施工人员用细心耐心恒心冲锋……他们集思广益、实事求是,在反复研究尝试中给出了比“困难清单”更长的“解答清单”。

工程现场的党员活动室里,贴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标语。室内桌子上也常摆满了支部党员研究施工细节的图纸、笔记。而这些图纸、笔记,在一天天的工作中变成了越溪变电站的“一砖一瓦”。

将信仰变为现实的,正是一位位挥洒汗水的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什么是先锋战士?在那些忙碌的身影中,我们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