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在一线③】与电“共舞”12年

发布日期: 2024-07-04

 

500千伏的电压等级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为8.5米,800千伏及以上特高压铁塔的安全距离至少要保持15米,但国网江苏超高压公司输电带电作业人员潘灵敏却常常要和这些导线“零距离”接触。

不到一米七的个头,很瘦,皮肤黝黑,不善言辞,是记者初见潘灵敏时的第一印象。

一次次无人之境的“高空独舞”

6月20日9点40分,室外的温度已经直逼35度,耳畔只有知了的叫声以及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

“滋啦!”……一声清晰的电流声在耳畔响起。“请求等电位!”说话的正是潘灵敏,当天他又一次上线,为田湾核电输送通道紧急做一项“退烧手术”。

连云港500千伏田圩线是田湾核电站送出华东地区的骨干通道之一,日输送电量达110万千瓦时。此前,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人员在对田圩线红外测温时,发现66号杆塔小号侧耐张线夹C相温度与其他相的相对温差达77.4%,且存在明显发热点,如果长时间“带病”运行可能导致导线断股、断线,必须尽快处理。但随着气温的不断走高,如果停电作业将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风险,同时将影响用户,于是只能依靠带电作业解决这个“症结”。

承担这项“手术任务”的正是潘灵敏——35岁的他已是江苏省内唯一一支专业从事500千伏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副班长。

进入梅雨季后,江苏天气多以阴雨为主,这下的天气环境不能开展带电作业。于是,接到任务安排后,潘灵敏第一时间翻看了天气预报,并将作业时间定在了显示放晴的20号。

20日上午8时许,天空被连日阴雨冲刷后透亮而纯粹,国网江苏超高压公司10余名检修人员早早就位,准备抓住这难得的好天气尽快开展作业。

铺好防潮布,核对工器具数量,核对电压等级……逐一确认好准备工作后,潘灵敏熟练地穿好屏蔽服。

密不透风的屏蔽服、10多斤重的工具包、35度的户外闷热天气、离地60多米的作业点......每一样都潘灵敏来说都是考验。

“开工!”9时,指令声刚落,无人机飞手刘华明利用无人机将专用滑车装置吊送至导线上方,滑车上悬挂的绝缘绳也随之垂落至地面。

这次带电作业,潘灵敏将通过这套装置,如同乘“电梯”一般被吊送至作业点,1分钟就到达了距导线40厘米处,“请求等电位!”潘灵敏高声喊道,“同意,执行!”班长吴伟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地面上,吴伟等人仰着头,目光追随着潘灵敏的一举一动。“空气湿度大,导线上滑,脚下一定要稳,注意安全!”吴伟再次叮嘱。

潘灵敏人如其名,动作非常灵活,接到可以进入电场的指令后,只见他一抬手就抓住了导线,然后腰部向上一顶,两条腿抬起,用膝窝处紧紧夹住了其中两条导线,手臂用力下拉,利用惯性将自己拉坐在导线上,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潘灵敏调整了几下呼吸,迅速把后备保护绳系好,随后手脚协同用力,在架空导线上缓缓站了起来。站稳后,潘灵敏双手各扶着一根分裂导线,双脚踩在同一根导线上,迈着八字步向发热缺陷位置靠近。

顺利到达耐张线夹的发热缺陷位置处,潘灵敏调整姿势,用双臂夹住导线,岔开腿缓缓蹲下,从工具包里掏出工具开始对缺陷处做起了“手术”:用分流线短接引流板两端、打开引流板、打磨引起发热的氧化层、涂抹导电脂、拆除分流线……在狭小的空间内,他就像外科医生一样、轻车熟路地一步步做着“手术”,但不同的是,潘灵敏没有助手,他就像一个“孤勇者”在高空“独舞”。这在常人眼里,看起来惊心动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是潘灵敏作为一名带电检修工的日常。

耗时15分钟,潘灵敏顺利完成了工作。梅雨天的连云港,虽然没有阳光,但却格外闷热,下塔后潘灵敏脱下密不透风的屏蔽服,全身早已被汗水浸透。

定要让“小专业”实现“大贡献”

像潘灵敏这样从事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工作的人员,全国只有约500人,江苏省内不足20人,是电力行业中名副其实的“小专业”,但潘灵敏却立足这个“小专业”做出了“大贡献”。从业至今,潘灵敏已累计完成超特高压带电作业近560次,减少全省主网线路停电1400余小时,累计增加输送电量14亿千瓦时,避免因停电影响产生的经济损失达7亿元。

从曾经战战兢兢的“菜鸟”俨然成为一名超特高压输电线路检修的“急诊医生”,从六朝古都到东海之滨,江苏境内一万七千多公里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及杆塔上都留下了潘灵敏坚实的足迹。

面对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潘灵敏总是主动请缨,他总说自己年轻、是党员、是班组长,就应该凡事带头。

2021年4月30日上午,扬州地区500千伏上高线受恶劣天气影响,一处杆塔线夹损坏,导致一根跳线脱落,如不及时处理,随时可能造成线路跳闸,影响扬州地区整个城市稳定供电。

正值五一假期,班组人员分散在省内各地,临时抽调耗时耗力。30日中午12时,身处南京六合的潘灵敏得知情况后,他主动跟班长说:“班长,我离现场最近,我去。”便即刻驾车前往现场消缺。5月1日上午,他带电登塔消缺,确保线路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了正常。

立足岗位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在潘灵敏这里从来不是一句口号。

潘灵敏的工位上,一摞泛黄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外出工作时遇到的种种困难。

2017年7月,潘灵敏和同事们带电处理宜华线29处导线间隔棒断爪缺陷。因当地河网密集,大型起吊车辆难以驶入施工现场,因此高空运输只能靠人力搬运。每次下塔后,作业人员都有遭遇高空中暑的风险。

一面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一面是对同事身体状况的担忧,潘灵敏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开始着手解决高空物资运输难的问题。在他的带动下,同事们也纷纷加入攻关团队,开始研究“滑车接替越障”“三轮协助越障”“坦克轮式越障”等技术。一场场激烈的“碰撞”后,潘灵敏与团队成员开始归纳想法,并与厂家沟通,进行设计、造模、生产样品。2019年,越障式物资运输飞车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

在潘灵敏的带领下,他和其创新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带电更换特高压耐张单片绝缘子辅助起吊支架的研制》《特高压线路瓷质绝缘子测零方法及其配套工具的研制》等各类创新项目研究20余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4项,发表期刊论文13篇。项目先后荣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三等奖,江苏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500-1000千伏超特高压、成年男子手腕粗细的电线、置空近70米的高度.......这些在常人眼里看来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是潘灵敏作为一名一线带电作业员工的日常。在这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狭小空间内,跟足以支撑起整个城市用电量的超特高压带电线路“打交道”,潘灵敏可谓真正的“勇者”。

在采访中潘灵敏曾说,他从业的这12年是赶上了“好时代”,从登塔作业的方式就不难看出。以前700多根食指粗细的脚钉是通往作业点的唯一路径,这两年逐渐开始采用电动升降机、直升飞机等方式进入电场,这不仅是电网行业更是中国飞速发展的12年。

潘灵敏说刚接触超特高压带电作业时,说不怕是假的,但克服心理恐惧,很多时候需要的不仅是一份勇气,更是要扛起党员的责任。且带电作业看似是一个人在导线上“独舞”,但背后离不开整个团队的默契配合,党员的责任在肩、团队的默契配合、科技的发展护航......才有了今时的他。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从六朝古都到东海之滨,从彭城之畔到姑苏城外,江苏境内的很多杆塔上都留下了国网江苏超高压输电带电作业班坚实的足迹。他们从未因风雨雷电的困难而退缩,把星夜兼程、顶风冒雪过成了常态,与烈日较劲、与高温抗衡,用实际行动履行着党员的职责、诠释着党员的意义、践行着党员的标准,始终以一颗“人民电业为人民”的赤诚之心点亮属于你的那盏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