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支女性科研团队……”4月12日,国网江苏电力巾帼创新工作室联盟年度工作会议在宿迁召开,作为苏妍双创中心的领头人,王秀茹向来宾讲述团队成长经历。 “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孕育,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只有不惧孤寂、咬牙坚持,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回顾24年来在科研创新之路上的跋涉,王秀茹有感而言。 为 技 术 发 明“ 着 了 魔 ” 1999年,王秀茹从上海电力学院毕业后,进入当时的宿迁市宿豫供电局,从事继电保护工作。 细心的王秀茹发现,在调试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简称备自投)时,由于接线复杂、步骤繁多,不仅费时费力,还常造成试验结果不准确。她反复思考:能否发明一种新型的试验仪,彻底解决这些问题?2005年起,王秀茹全身心投入到这项研发工作中。 2008年寒冬,王秀茹和同事到110千伏顺河变电站调试备自投装置。她抓住这次实地试验的机会,天天呆在变电站搞研究。“那段时间像着了魔一样,满脑子都是图纸接线和端子。”王秀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笑道,“吃饭时,孩子看我在发呆便问,妈妈你在想什么?我竟情不自禁地和她讲起了备自投。后来孩子一看到我发呆,就直接喊‘备自投妈妈’。” 由于长时间在严寒环境中试验,王秀茹的手脚长满冻疮,左手尤其严重,手背化脓出血,疼痛难忍。同事们劝她休息,可她不愿意放过宝贵的试验机会。由于治疗不及时,王秀茹的左手成了习惯性冻疮,还留下了疤痕。 经过不懈努力,2009年6月,王秀茹研发的备自投校验仪获得专利授权,成为她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专利成果。有了这台仪器,备自投试验仅需一人即可完成,试验时长从1个小时缩短到5分钟,还提高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 再 难 也 要 把 实 验 室 建 起 来” 在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坐落着占地1.2万平方米的国网江苏电力智能配电网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实验室。这座规模和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实验室由宿迁供电公司建设,其筹建者正是王秀茹。 “如果没有自建的实验室,科技创新就面临着‘卡脖子’问题。”王秀茹说,“当时,公司科技基础薄弱,新建实验室没有现成的模板可参照,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我曾对自己说,再难也要一步步走下去,再难也要把实验室建起来。” 2017年底,省公司组织了一场全省层面的实验室申报评审。在现场答辩会上,王秀茹代表宿迁供电公司介绍实验室的建设背景、意义、方案,并回答专家提问。当时,有孕在身的王秀茹,距预产期仅有2天。“那年我40岁,属于高龄产妇,身体状况并不好。”王秀茹说,“但我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定要让咱们的实验室落地!”由于准备充分,王秀茹的答辩获得了省公司专家的认可,正在筹建中的实验室也被列为省公司级别实验室。 占地7000平方米的配网真型实证场,是整个实验室建设的“重头戏”,涉及多个专业部门的协作,建设难度极大。当时,全国范围内,同类的实证场仅有2个,且试验功能并不完善。王秀茹提出了打造国内最先进的真型实证场的建设方案。由于建设理念超前,这个方案起初并未获得所有部门的认可。王秀茹据理力争、反复沟通,最终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组建了工作小组,协调相关配套资源,历时1年建成了真型实证场。 在王秀茹眼里,这个实验室就像她一手拉扯大的孩子。2017年,实验室从一个废弃仓库开始建设,到2021年,这里已经拥有了真型实证场等三大区域,可搭建400多种测试场景,与东南大学等6所高校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并承接全国范围内配电设备检测实证业务…… 巾 帼 团 队 里 的“ 大 姐 大 ” “既要深耕一个领域,更要做到行业里最优!”王秀茹说,虽然从事科研工作的男性居多,但她想证明,女性也能够勇挑科研重担。 基于实验室丰富的硬件资源和扎实的创新积累,2021年,经过招募与选拔,王秀茹牵头成立了由10名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成员组成的“苏妍双创中心”,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搭建平台。 谈到苏妍团队名称的由来,王秀茹说,“‘苏’是江苏的简称,代表我们是一支扎根江苏的团队,‘妍’与研究的研同音,又带有女字旁,展现了我们女性团队的特质。” “她是我们的大姐大,我刚加入团队时恰逢哺乳期,但被王主任认真拼搏的精神所感染,决定追随‘大姐’一起前进!”苏妍团队成员毛王清表示。在王秀茹的带领下,苏妍团队已有1人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1人取得注册计量师证书,3人成为省公司科技项目的团队负责人,3人取得技术经纪人证书,已成功转化4个项目成果,转化收益达75万元。 2022年,苏妍双创中心荣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称号,成为全省电力行业唯一入选集体。王秀茹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一二次融合成套智能开关自动检测装备”成果,已先后推广到江苏、湖北等21个地区,应用于30余家设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经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领衔的专家委员会评审后,一致认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王秀茹表示,她将与团队成员一如既往,用匠心逐梦,带领更多员工在科技创新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