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榜样】李澄:以创新推动配网数字化转型

发布日期: 2023-04-26

开栏的话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火热实践中,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宏伟征程上,公司一线员工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非凡业绩。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公司网站开辟“致敬榜样”专栏,聚焦2023年获得表彰的劳模工匠、先进典型刊发系列通讯,展现基层岗位上的劳动者风采,引领广大员工从身边榜样中汲取奋进力量。

4月23日,在方天公司李澄劳模创新工作室,李澄正带领团队成员开展“基于5G通讯的配电网分布式快速保护”项目试验。该项目可显著缩小配网故障停电范围,提高供电可靠性,节省运维成本,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工作室是最让我感到舒适的工作环境,在这里我总能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把它们以代码的形式敲出来,然后转换成图纸,做成一个个电路板,是我最开心的时刻。”李澄说。

从一名电力设备调试人员到智能电网产品研发专家,李澄在配网数字化转型工作上深耕30余年。他带领团队研发了57种智能电网产品,获得国网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等省部级奖项3项,取得授权专利58件,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自 写 程 序 破 解 调 试 难 题

1992年李澄大学毕业,进入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成为一名专业调试人员。

为提升专业能力,刚入职的李澄跑遍了江苏省各个发电厂、变电站,学习厂站调试业务。因多数发电厂、变电站地处偏远,一个厂站的调试工作短则需要几个月,长则需要一两年时间。“刚上班的那几年,发电厂、变电站就像我第二个家,每天的工作就是监测发电机励磁等设备运行状态,不敢有一点差错。”李澄说道。

10年里,李澄先后参与了江苏省10多个500千伏变电站与30台大中型机组的调试工作,未出现一次纰漏。

2002年,李澄接到调试宜兴抽水蓄能电站的任务。调试期间,他发现原有的国产自动控制系统软件程序与进口设备之间,在接口等方面并不能完全匹配,多个运行环节出现了程序无法识别设备的情况,调试工作无法继续开展。

在上学时,爱钻研的李澄就自学软件程序编写,为解决调试难题,李澄决定重新设计一套程序。随后,李澄在现场“安营扎寨”,将现场设备仔细研究了好几遍,充分考虑并测试了各个设备间的差异性后,开始着手编写程序。在无数次改写代码、系统测试后,由李澄自主开发的自动控制系统软件程序,解决了设备接口匹配问题,保障了系统调试成功。

自 研 设 备 助 力 变 电 站 改 造

2002年,李澄开始转型,将主攻方向从调试技术转向了产品研发。

2005年,江苏首个110千伏数字化变电站——无锡圆石变电站计划开建。当时,数字化变电站建设在国内刚刚起步。凭借多年的变电站调试和自动控制产品研发经验,李澄担任了该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的研发负责人。

“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数字化变电站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可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检测等基本功能,同时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和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李澄说。其中,信息共享标准化要求数字化变电站建设需执行IEC61850国际标准,虽国外已有多项应用该标准的示范工程,但在江苏还属首次落地应用,不同厂家的设备间适配极其复杂,要将纸面上的标准落实到现场应用,面临的问题众多。他只能带领团队摸着石头过河。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研发任务,李澄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我一闭上眼,脑子里全是研发问题。那段时间,我查阅了400多篇国内外文献,把有用的内容都抄了下来,整理了5本笔记。”他说。

最终,李澄带领团队做了5个版本设计方案的更替,用13个月完成了电网所(PSI)系列综合自动化系统配套设备的研发。2006年12月30日,该设备在圆石变电站成功投运,实现了全站主设备和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及保护等综合性自动化功能。此后,他带领团队进一步升级换代PSI设备,一干就是15年。不断迭代更新的PSI设备大幅提高了数字化变电站的运行可靠性、适应性和扩展性,助力变电站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建设。目前,该系列产品已应用于江苏30余座数字化变电站,相关技术获得公司专利奖1项、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18项。

带 好 队 伍 培 育 专 业 人 才

“工作就是创新,创新就是工作。”这是李澄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

李澄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只有一墙之隔。平时,他就窝在工位上敲代码,累了就到实验室转转,指导徒弟们制作电路板。电路板越小,使用起来就越灵活,但制作难度自然也越大,要求也越高。“正常电路板误差范围在毫米之间,还要厘清线路之间的距离,避免相互之间有信号干扰。我们在工作之余最爱做的事就是比赛制作电路板,看谁做板子最规范、最快。”李澄的徒弟王江彬说。

2016年,李澄团队接到了大规模源网荷友好互动系统建设项目的终端研发任务。他带领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工作,用3个月完成了一年的工作量。当年6月,国内首套大规模源网荷友好互动系统顺利投入运行。该系统可通过毫秒级、秒级精准负荷控制手段,保障电网在应急场景下的瞬时、短时平衡,为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建立起了坚强防线。

后续,李澄带领徒弟王伏亮等人对智能网荷互动终端进行了产品系列化扩展开发,先后完成了适用于储能电站、翻水电站、低压400伏延伸等多个场景的系列终端装置的研发。目前,该系列终端在江苏省内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累计投运2800余套,覆盖省内95%的工业用户及储能电站等。在李澄的指导下,王伏亮先后主导参与了30余种智能电网产品的硬件研发工作,现已成为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硬件研发专业骨干。

多年来,李澄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先后指导培养了13名徒弟。此外,他牵头创立了李澄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员比学赶超,研发的智能电网产品、参与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网公司专利奖、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电机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