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校企合作加快产教融合 ——访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个方面,如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记者:您认为推动校企合作对于加快科技创新、培养高端人才、培育原创成果有何作用?企业和高校应当如何衔接配合、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 施卫东:高校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校企合作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培养专业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有效路径。 新形势下,加快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我认为要做好这几项工作。一要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议完善校企资源共享机制、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校企融合双赢机制。企业应当在找准市场需求、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发挥作用,学校应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探索办学模式并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二要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双方可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和相关课程体系,并吸引业内专家成为兼职教师。三要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生态圈”。高校应当构建开放办学的“生态圈”,企业应当在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强与高校的优势互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记者:您长期从事流体机械及工程等领域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站在科研的角度,您认为应当如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让更多原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施卫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基本职能,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我建议从三方面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一是强化需求导向,建立供需沟通“信息网”。要切实解决成果转化承接方和供给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市场搞科研。从高校层面来说,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让研究工作真正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 二是优化服务体系,按下成果转化“快进键”。建议鼓励和支持高校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制订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标准化管理规范,为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要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健全评价制度,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建议深入研究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优化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打通从基础研究成果到产业化转移的通道,激发各方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记者:近年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持续加强长三角地区电力互联互通,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三地创新推出“一网通办”供电服务。请问您如何评价供电一体化服务?在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您认为电网企业应当有何作为? 施卫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一枢纽五城市”,全面实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五大行动”,更好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其中,实现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项重点内容。国家电网公司在三地创新推出“一网通办”供电服务,让电力客户可以享受跨地区的专属供电服务。现在,供电服务质量水平越来越高,客户办电、用电体验也越来越好,国家电网公司在优化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我所知,目前500千伏东洲—上海崇明岛输变电工程正在抓紧建设。这条电力“动脉”连接上海、江苏两地,工程建成后,将提升长三角大电网互联互通水平,推动长三角能源一体化发展。除电网互联互通之外,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也在长三角地区加快推进供电服务一体化进程,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赋能。 记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您如何看待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在这方面电网企业能发挥什么作用? 施卫东: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但当前乡村人才还比较短缺,且技能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相对匮乏。我认为,应当从增强内生动力的角度来解决乡村人才短缺问题,不仅要加强乡村内部人才培育,更要促进外部人才回归。这其中,让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是关键。 对于我们高等院校来说,积极为青年人才返乡创造良好条件,要强化就业指导和择业价值观教育,同时还要开设乡村振兴相关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让更多青年人才有能力返乡创业。对于广大乡村来说,应当在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提供制度支持和政策优惠,解决返乡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 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我建议电网企业实施定向式、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电工培训,帮助乡村百姓提升工作技能、实现就业。同时,电网企业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帮扶协作等方式,帮助农村培养管理、技术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周瑾 李冰清) 《国家电网报》3月5日第3版 全国人大代表 孙华芹 能效服务助推企业绿色转型 能源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于企业推进高质量发展来说,电力可靠供应至关重要。全国人大代表、SK海力士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主管工程师孙华芹说,对于芯片制造业来说,电力不可或缺。稳定、高质量的电力供应不仅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还关系到芯片质量和生产研发的顺利进行。近几年,SK海力士深耕半导体制造行业,持续研发功耗更低、容量更高、处理速度更快的高端产品,用电需求不断增加,可靠供电让企业放心生产。 孙华芹提到,针对半导体晶圆生产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要求高的特点,江苏无锡供电公司先后为SK海力士建成投运了两座220千伏专用变电站。随着企业用电需求增大,无锡供电公司多次为企业办理增容。同时,无锡供电公司先后升级改造SK海力士原有自建变电站设备,定期组织员工分析供配电系统运行状况,针对性制订防范措施,不断提升芯片生产线的电能质量。 孙华芹表示,企业在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要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在用电需求大的半导体行业,零碳排放的任务非常艰巨。在全球加速减碳的大背景下,SK海力士始终坚持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发展道路。 “无锡供电公司将电力大数据与服务‘双碳’目标结合,构建可靠的碳排放监测系统和‘双碳’指数,并形成专业的减排建议,及时提供能效账单服务,为我们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电力支撑和优质服务。”孙华芹说。2022年9月,在无锡供电公司的推动下,SK海力士通过电力交易平台累计购买绿色电力证书5.6万张,对应电量5600万千瓦时。每一张绿证的产生,就意味着有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被消纳。 孙华芹认为,可靠电力保障和个性化的能效服务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SK海力士将与无锡供电公司进一步深化合作,在光伏发电、清洁能源消纳等领域实现更多突破。(周瑾 许阳) 《国家电网报》3月5日第3版
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