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白江”故事③】精微之处见匠心

发布日期: 2022-07-20

 

 

随着一根根桁架、支架的就位,长82米、高31米的高端阀厅初见雏形。“2号吊车继续提升,注意斜上方有梁架。”正在指挥钢结构吊装施工的,是±800千伏虞城(姑苏)换流站土建负责人的张必亮。

2021年10月1日,正值国庆假期,土建施工已进入高峰期,张必亮是坚守现场的1700多名参建者之一。自8月28日开工以来,两座阀厅要在2个月内完成3000余根、总重近2000吨的钢结构安装。

除了工期紧,施工场地也受到限制。“高端阀厅紧邻主控楼和防火墙,现场还需要多台吊车配合作业,施工风险更高、难度也更大。”张必亮说。在整个虞城换流站,作业点多面广是一个普遍现象,最多时有32个作业面同步开工,这对现场管控能力是很大的考验。

为此,张必亮带领团队,探索新的解决方案。“我们以三维技术作为突破口。一方面,搭建钢构件及其安全辅助设施的三维模型,在工厂一次成型,减少了现场拼装工作量。另一方面,对钢结构施工流程进行三维模拟,形成可视化交底,直观指导现场施工。”张必亮说。

三维技术的应用,使施工进度和安全质量有了保证。当年10月21日,高端阀厅钢结构主体吊装竣工;12月15日,地坪浇筑完成。至此,土建工作已近尾声。

“最后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地坪的养护,要等待混凝土干燥,达到设计强度值。”张必亮介绍。然而,此时正值12月寒冬,阀厅室温低至1摄氏度,且由于室内彩板已经封闭,空气无法流通,混凝土风干远比预期慢。

“后续施工一环接一环,电气专业还等着进场,不能再耽搁下去。”张必亮连夜召集项目部成员,经过一天的紧急调配,排风扇、砼电热毯、探照灯、空调等装备悉数到位,加快了混凝土干燥速度。今年1月5日,养护工作结束,土建、电气如期移交,较原定计划提前了10天。

自2019年5月进入虞城换流站现场,到今年6月离开,张必亮在这里度过了整整3个寒暑,也见证了这项大国工程从无到有的诞生。

 

“往下放一点,慢一点!”3月29日,虞城(姑苏)换流站极1低端2号阀厅内,乔湘州指挥着施工人员安装换流阀。在林立的绝缘支柱之间,单体重达4.5吨的阀段缓缓起吊、精准就位。

虞城换流站阀厅分为极1、极2区域,每个区域包含1个高端、3个低端阀厅。从2021年12月起,乔湘州带着施工队伍,进驻阀厅开始电气施工。今年2月4日,大年初四刚过,他们就返回了工作岗位。

进入阀厅前,乔湘州先通过风淋间,经360°风机持续吹尘后,再在内部更衣室换上防尘服。“换流阀是精密设备,安装环境必须一尘不染。”乔湘州介绍。春节前,他就和十多名施工人员耗时半个月,对8个篮球场大的阀厅内进行了一次彻底除尘。

低端阀厅采用的是落地式布置,一共有12座高13.2米的阀塔,每个阀塔都有4层,每层有6个阀段,每个阀段重达4.5吨。要把这些“大家伙”平稳放在绝缘支架上并非易事。

“每个阀段的落位必须非常精确,才能保证落位后的紧固,否则会导致设备倾覆,或后期长时间受力不均造成支柱断裂。”乔湘州说,这就需要起吊组、安装组的密切配合。设备起吊后,在乔湘州的指挥下,2组安装人员乘坐平台车在设备两侧反复调整位置,轻挪慢移,直到螺栓孔完全吻合。

整个阀塔安装从一开始的底座找平就做足了功夫。所有阀塔底座对角水平及高度偏差均严格控制在2毫米以内。“我们不断总结优化安装流程,最初排定的计划是2天安装1座阀塔,后来达到了1天1座的进度。”乔湘州说。

刚入职不久的施工人员周王迪,对乔湘州的“绝活”印象深刻。“当我对起吊点的选定有疑问时,乔师傅凭着目测就给出了建议,我测量后基本不差。”周王迪感叹,乔师傅的眼睛就是尺子,而这背后是几十年经验的累积。

 

虞城(姑苏)换流站工程体量庞大、千头万绪。在热火朝天的土建、电气施工之外,还穿插着许多被称为“小专业”的工作。它们虽不起眼,却至关重要。

陈雪睿就是这条战线上的一员。电缆敷设路径的规划、施工顺序的衔接、各类辅助系统的协调、小专业和主专业的配合……都是他负责的工作范围。1996年出生、2018年入职的他,也是项目部里最年轻的成员。

“小专业并不‘小’,它们牵涉到工程的方方面面,往往是后续施工的先决条件。”陈雪睿解释道,“比如,换流阀安装对环境要求很高,只有阀厅内暖通系统到位后,才能开始下一步安装。”

2021年9月底,刚刚进站报到的陈雪睿,就参与了电缆敷设前的复验工作。虞城换流站占地34.02公顷,电缆沟长度12公里。陈雪睿每天巡视一圈下来,大概需要4个小时,走上4万步。

“电缆沟要找平,预埋螺栓的位置要准确……”陈雪睿牢记每一项检查要点,“小到支架的安装高度、档位、数量,都关系到后期电缆敷设的质量。这些电缆连接着一、二次设备,好比虞城站的‘神经网络’,绝不能出纰漏。”

在陈雪睿手里的一张全站平面图上,密密麻麻标记着现场发现的各处缺陷。每天,他将这些缺陷连同照片、整改意见,汇总给施工班组整改。20多天里,他查找出的缺陷累计达800多条。

同年10月,虞城换流站主辅控楼开始电缆敷设。“紧跟着就是土建进场施工,时间很紧。”陈雪睿说。由于管道路径复杂、弯头较多,他和施工人员一起琢磨改进工艺,还自费购买了专业穿线设备,从兄弟单位请来专家现场指导。

经过一番努力,电缆施工效率大为提升,原先每天只能敷设十几根,逐渐增长到30多根。陈雪睿自己也成了半个“行家”。“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他感到,自己正在与“白江”工程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