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头版:“储”足干劲 顶“峰”而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江苏实践④

发布日期: 2025-08-22

7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江苏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位居长三角第一、全国第四,成为长三角“稳定器”。截至今年6月底,江苏全省新型储能电站95座,总装机726万千瓦,同比增长104%。

新型储能被喻为“超级充电宝”,在用电高峰可放电发挥顶峰作用,在用电低谷可充电助力新能源消纳,对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内抽蓄资源相对匮乏。为此,江苏电力积极促进储能产业创新聚势,服务各类储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有效增强了对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能力。

聚沙成塔:从“资源洼地”到“储能高地”

目前,储能主要分为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两类。其中,抽水蓄能是目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的储能技术,适合规模化开发建设。新型储能则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电力为主要输出形式的各类储能技术,包含锂离子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机械储能等。

江苏平原及水面面积占比87%、居全国首位,海拔200米以上地区面积占比仅为0.25%,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抽蓄电站的地理条件。2024年全省抽蓄装机为305万千瓦,预计2025年可达350万千瓦,较之邻近的安徽、浙江等省份并不突出。

江苏的优势在于聚合效应。在新型电网运行控制系统的统筹下,充放电指令有序下发,有效实现对各类新型储能资源的科学调度,同样可以聚沙成塔。7月6日,在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电力”)电力调控中心统一指挥下,全省93座新型储能电站在晚间用电高峰时集中向电网放电,最大放电功率达714万千瓦,创造了全国集中调用规模的新纪录。

看似简单,其实充电放电的时机要精心选择。放电,在考虑城市用电需求的前提下,还要尽可能让储能项目获得收益。“从空间来讲,江苏储能项目多位于苏北,用电却集中在苏南。苏南的用电高峰是在白天,苏北的用电高峰却是在夜间。所以储能可以作为‘时空调节器’来发挥作用。”江苏电力调控中心调度运行处处长仇晨光介绍。

截至目前,江苏电力已引导省内95个大型新型储能电站接入调度系统,推动新型储能从独立分散操作向集中统一调用转变。“江苏电力积极支持电化学储能发展,力争至2030年,推动独立共享式新型储能并网规模增长至800万千瓦以上。”该公司发展策划部主网规划处副处长程锦闽表示。

借力长三角一体化,江苏还积极引入皖、浙富余抽蓄资源。此前,江苏已通过“协议分电”互济的方式,引入安徽绩溪、浙江天荒坪等抽蓄资源,2023年全年,天荒坪及绩溪抽蓄年累计送电量约11.5亿千瓦时,最大受进电力约50万千瓦。

如今,长三角抽蓄互济共享“新成员”又增加了安徽宁国龙潭120万千瓦抽蓄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12亿千瓦时,促进新能源消纳电量约15亿千瓦时,“省内电化学储能打底、省外抽蓄调峰”的跨区域协同网络已然成型。

技术突围: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江苏实验室”

江苏常州,茅山春意盎然,千米地下深处,盐穴正悄然“变身”。3月23日,金坛盐穴储能二期项目一号机组主体地下部分施工完成。

压缩空气储能是江苏技术突围的代表。2022年5月26日,当时全球单机功率最大、总容量最大、综合效率最高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金坛6万千瓦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正式投产。该项目利用地下岩盐开采后形成的1000米深的闲置盐穴作为储气库,通过空气压缩、膨胀实现电能存储转化。

“完成一次充电的周期为8小时,每次可储存48万千瓦时电量;在用电高峰时,释放高压空气,每小时能发电6万千瓦时,可以连续发电5个小时,满足近3万个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中盐华能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综合事务部主任韩月峰介绍。

据测算,该项目的电能转换效率超60%。2022~2024年期间,电站在7月、8月间响应约140次调峰指令,其中8月份连续响应31天,为迎峰度夏保供电贡献了力量。据了解,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二期2×35万千瓦项目已纳入江苏省电力规划,并全力推进实施。

面对新能源装机规模庞大但波动性强、峰谷差超过50%的挑战,江苏持续探索多元化储能路径。

在坐拥86千米海岸线、104万亩滩涂的南通如东县,风电总装机规模超563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约120万千瓦。2024年,当地新能源累计上网电量达153亿千瓦时,约为全县用电总量的140%。

为了解决新能源发电“靠天吃饭”的问题,中国首个重力储能示范项目——中国天楹10万千瓦时重力储能项目于2024年5月完成首套充放电单元测试。这座148米高的“大魔方”里,12672块、每块重25吨的重力块,通过电梯升降实现势能与电能转换。“4个小时可发电10万千瓦时,综合效率达到85%。”项目运营负责人盛元茂说。

相比抽水蓄能,新型储能选址更灵活,在平原地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过去的一年,江苏的用户侧新型储能因地制宜,遍地开花——

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储能电站项目装机容量为6.1万千瓦/12.3万千瓦时,是国内功率最大的用户侧组串式储能电站。

南通明艺玻璃科技有限公司400千瓦/860千瓦时聚合型分布式储能电站开启了全省中小客户用户侧分布式储能建设新模式。

这都成为了全省“发、储、送、用”产业链条中的重要节点。

生态重构:千亿级产业链的协同进化

储能产业的繁荣,离不开上下游协同共进。

6月20日,在江苏国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储能电站,国网江苏南京供电公司工作人员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对光伏发电和储能电站每日充放电情况开展检查。

作为国内领先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国轩厂区7条生产线每年电池产能达2000万千瓦,高峰用电负荷高达3.8万千瓦。为优化企业用能结构,南京供电主动上门服务,利用国轩自产的电池,于2023年12月建成2.56万千瓦/20.28万千瓦时储能电站,“自产自销”完美闭环。“储能电站投运后,单日最高可降低电网负荷功率2.4万千瓦。”南京供电六合供电服务中心大客户经理林帆介绍。

从上游材料设备、中游系统集成到下游应用,江苏新型储能产业链日益完备。2024年,“发展新型储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江苏将其列入优先发展的十个成长型未来产业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全省新型储能产业链开票销售超过2000亿元,储能锂电产量约占全国的1/3,拥有核心发明专利的企业近2000家。

新型储能产业链“从优到强”离不开行业、技术标准的规范整合。2024年3月,由国网江苏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参与编制的江苏省地方标准《预制舱式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电站消防技术规范》发布实施,成为针对此类电化学储能电站的首个地方消防技术标准;同年4月,国网江苏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发布国家电网首个储能系统智慧能源辅助结算终端,可与企业储能用户的“网上国网”APP、关口表和储能系统双向电表直接关联,实现对企业用电情况的精确计算。

“实验室—制造—市场”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已经打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格局也为之一新。“未来,我们将联合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持续开展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应用布局等方面的研究,更好地发挥储能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江苏电力发展部副主任高正平表示。

(此文刊发于《中国电力报》2025年8月18日 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