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盛夏,绿意葱茏。 无锡车网互动验证基地内,50辆新能源车正安静地连接着充电桩。与寻常充电不同,此刻它们正通过V2G(车辆到电网)技术,将自身电池储存的电力反向输送给电网。 这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车网互动示范基地。 “以前充电是纯花钱,现在还能赚电费帮电网调峰,感觉挺酷的!”车主赵先生笑着向中能传媒记者展示手机APP上的积分记录。 这位2024年就开始“尝鲜”V2G的车主,如今逢邀约必到。“整个过程超省心,关键是经济又划算!” 截至今年7月底,该基地50台V2G设备已累计完成超千车次反向送电,单次最大规模集中放电量达到3150千瓦时。 “放1度电净赚0.8积分” 如今,随着车网互动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变身“移动充电宝”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当午间光伏出力高峰时,引导电动汽车前来充电;待用电晚高峰电网负荷吃紧时,电动汽车可以通过V2G桩将车内余电向电网反向输电。 “放电收益是正常充电的2倍!”赵先生高兴地向记者展示着历史记录,“放1度电得1.5积分,后续充1度电可花0.7积分,相当于净赚0.8积分。” “停好车插上枪,APP点几下就行,40分钟放掉六成电,不影响用车。”他说。 用户积极响应的背后是精准的定价策略。 “我们调研发现,53%的车主在1.5元/度时放电意愿显著提升。”国网无锡供电公司营销服务中心副主任万达解释,目前车网互动邀约多在电网用电高峰时段,车主此时为电网反向输电,可以通过价差也就是积分差获利。 “用电高峰时在充电场站放电40度,换取的积分相当于可以充电87度,经济收益超过2倍。”万达说。 今年4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优化工商业分时电价结构促进新能源消纳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鼓励充换电设施运营单位申请参与车网互动,主动响应全网调峰需求,向电网反向放电。这一文件为车主通过参与电网“紧急召唤”获得收益,提供了政策支撑。 更深层的变革还体现在交易机制层面。江苏省至2026年底前,夏、冬两季尖峰时段向电网反向放电的,参照当月电网代理工商业购电同电压等级尖峰到户电价结算;其他时段向电网反向放电的,参照江苏省燃煤发电基准上网电价0.391元/千瓦时结算。 电动汽车充放电价格政策的优化,使“低价充电、高价卖电”的收益模式成为可能,正在将电动汽车的闲置电池容量转化为可灵活调度的市场化资源。 源网荷储协同的“技术验证场” 步入无锡车网互动验证基地,一种科幻感扑面而来。 125个智能充电车位按功能分区排布,电子导引屏实时更新着可用状态—— 除了50台60千瓦V2G充电桩整齐列阵,支持车辆向电网反向输电获取收益外,超充区的大功率ChaoJi充电桩专为大型客车服务,18分钟即可充至80%电量,2台搭载激光雷达的移动充电机器人沿轨道穿梭,专为低电量车辆提供应急补能服务。 抬眼所见,场站棚顶上方,342千瓦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幽蓝光泽,角落里645千瓦时的储能电池组正无声地吞吐能量。 “整个场站共安装充换电设施9382千瓦,而供电总容量仅有6260千瓦——这中间省出的3000多千瓦装机容量,就是通过我们部署的光伏、储能与智能协同调控系统来补足的。”万达介绍道。 顺着他手指的大屏幕,记者看到,在智能协同调控系统中,不同颜色的光点闪烁,分别显示着光伏发电、充电桩充放电、储能充放电等资源的实时响应状态,充分体现了“源网荷储”多要素的联动优化。 记者获悉,场站内,光伏车棚上深色钙钛矿组件在树荫遮蔽下仍能保持15%以上的转换效率。“这是我们为项目定制的叠层光伏板,弱光环境年发电量仍达3500度。”无锡新能源产业联盟企业极电光能副总裁杨生告诉记者。 “通过‘技术共研—场景共建—数据共享’模式,我们的最新成果可以在无锡车网互动验证基地二期展示。”杨生介绍道。作为国企与民企协同的典型场景,极电光能与无锡供电通过应用钙钛矿发电技术,共同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 安全验证是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的前提。场站一隅,3台专门为充放电车辆配置的“充检一体桩”,在为电车充电的过程中还持续收集着电池数据。 “瞧瞧,这设备多先进!放电还能给电池‘体检’,数据清清楚楚!”车主陈先生站在一台“充检一体桩”前,手指着屏幕上跳动的电池健康参数,语气里满是赞叹。 “我们已积累了近50款车型的充放电安全阈值。”万达说,“当发现单体电压异常时,车主可选择启动小电流均压充电修复。”这种车—桩—网联动的安全防护体系,让用户进一步打消了反向放电的顾虑,更积极地参与到车网互动中。 为构建全国性车网互动平台探路 尽管技术成熟、用户买单,车网互动规模推广仍面临现实瓶颈。 “V2G桩成本是普通桩的2倍,当下,运营商的市场投资欲望还不高。”某充电设备商坦言,车网互动场站运营商当前主要依靠设备销售和政策补贴获得收益。 破局关键在于标准统一。目前,车企电池管理系统与电网调度指令间还需要多层转译,这制约了设备规模化部署的进程。 政策协同同样重要。在部分地区电力现货市场交易中,V2G放电被界定为“负荷侧资源”而非“发电主体”,导致无法参与绿电交易。 解锁困局,无锡车网互动验证基地正以系统化的工程实践,探索着可复制的解题路径。 在标准层面,基地不仅兼容新能源汽车充电的三大主流协议,更通过自研的“充检一体桩”,构建起涵盖近50款车型的安全充放电数据库,后续可为行业标准制定提供核心参数支撑。 在协同机制上,基地搭建的“云云互联”平台已实现车企、桩企、电网数据的穿透管理,其跨企业协同的数据共享模式,正为构建全国性车网互动平台探路。 作为国内首个车网互动技术的综合验证基地,这里不仅是一个技术试验场,更在持续释放着“无锡方案”的示范价值——通过打通产学研用闭环,为破解车网互动规模化难题提供可落地、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走进车网互动验证基地二期场地,600千瓦液冷超充桩与移动充电机器人已就位。新投运的2座换电站首次接入调控系统,其电池舱作为“缓冲储能”参与源网协调。“基地将形成125枪快充、50枪V2G、2座换电站的调节资源池。”国网无锡供电公司营销服务中心专职吕思雨介绍道。 “车网融合绝不是简单地为电动汽车充电,而是让车从电力‘消耗者’变成‘生产者’。”万达表示。 当夕阳掠过光伏板,一辆刚完成放电的网约车即将驶离场站。此时,它的电池余量定格在31%,驾驶座旁的手机里,新增的积分即将抵扣下次充电费用。 在无锡车网互动验证基地,每度电的流动都在重构着能源产销关系。突破商业模式与标准的双重壁垒,将成为“无锡方案”走向全国的关键变量。(刊发于《中国电力报》8月14日 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