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公园美得如同一幅画。每逢周末,这里便有许多人前来游玩。他们或徒步或乘坐电动观光车、电动游船,一路观赏景色。 潘安湖曾是徐州面积最大的采煤塌陷区。说起此地,附近居民感慨万千:“以前,这里荒草丛生,大小水坑遍地,我们在附近走可以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2011年以来,贾汪区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原则,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开展综合整治。经过植被修复、景观构建,潘安湖成了湖水盈盈、杨柳依依的国家湿地公园。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潘安采煤塌陷区整治工程神农码头考察,听取塌陷区整治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情况汇报,然后步行到湖边察看景区新貌。他表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采煤塌陷区到国家湿地公园,这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基础设施方面,电力为地区转型发展提供了充足可靠的动能。 傍晚,潘安湖湿地公园游船驾驶员朱雪宁下班前,将电动游船停靠在码头充电,并设置好自动断电时间。 朱雪宁1990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贾汪区人,爷爷和父亲都是矿工。她和矿区的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曾经很羡慕苏南地区的环境,20岁就离开家乡去打工。2011年,朱雪宁从父母口中得知家门口的采煤塌陷区要改建成公园,能为本地人提供就业机会,便辞掉了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经过学习培训,朱雪宁成为潘安湖湿地公园第一批游船驾驶员之一。 “起初,游船都是烧燃油,湖面上总飘着黑烟,声音也很吵。”朱雪宁回忆。 2019年,徐州供电公司围绕当地资源枯竭地区“培育湿地、发展旅游”的转型规划,帮助潘安湖湿地公园实施船舶岸电工程,推行“以电代油”“以电代煤”试点,在景区19个岛屿建成4个船舶岸电服务区,完成10余套岸电设施建设和改造。有了便利的充电设施,公园陆续添置了50余艘电动游船,不再使用燃油游船。 “自从用了岸电,污染没有了,我们也能在船里好好休息。”朱雪宁说。现在潘安湖湿地公园内投运的低压岸电设施每年可为电动游船充电1万余次,每年替代50余吨燃油,为商户节省用能支出近40万元。 潘安湖湿地公园转型升级的步伐越来越快。朱雪宁每天从早忙到晚,眼看着家乡一天天更美了、游人更多了,心里甜滋滋的。 潘安湖湿地公园的发展伴随着电网基础设施的升级。2019年,“线缆入地、融变于景”美颜工程实施,公园新安装箱式变压器30台,新增电缆分支箱153台,景观品质进一步提升;2021年,依托良好的光照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潘安湖水面漂浮式太阳能电站示范项目投运,当年就带来了7万多元的“阳光收益”;2022年,公园配套建设了一座国家电网充电站,满足了自驾游客和当地居民给新能源汽车充电的需求。 今年年初以来,潘安湖湿地公园累计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8亿元,同比增长17%左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刊发于《国家电网报》2024年12月20日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