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花一分钱 柴油换成电——太仓供电“以租代购”帮粮食烘干中心升级改造

发布日期: 2025-06-19

6月11日9点,一辆满载新收获小麦的货车开进太仓市沙溪镇凡山农场专业合作社粮食烘干中心,司机一番操作后,一粒粒金黄的麦子从漏斗状的进料口倾泻而入,走上了“烘干之旅”。

当日,太仓市沙溪供电所供电服务人员吴登宝和周涵也来到粮食烘干中心,与技术员朱培红简单寒暄后,打开烘干中心的配电箱,用万用表的表笔轻触漏电保护开关,检测电压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察看线路开关有没有老化。

步入这座矗立在乡间的粮食烘干中心,犹如置身“机械城堡”,纵横交错的管道和传送带将一台台高耸的大型设备连接起来,分布在烘干间各个角落的传感器采集着一项项实时数据。朱培红介绍,自5月下旬起,周边4000多亩农田收割的小麦,被陆续运到这里进行烘干作业。

“今年夏收至今,我们已烘干小麦1080吨。这几天一直下雨,空气潮湿,收获的小麦含水量约为30%,比平常高了10%左右,得赶紧烘干,晚了就可能发芽,用电一定不能出问题!”朱培红一边对两位供电服务人员说,一边拿出手机,点击电烘干智慧操作软件,对温度、湿度、粉尘等参数进行设置,并给烘干机组下达“开机”指令。

不一会儿,烘干机组轰鸣作响,四通八达的物料运输系统“闻令而动”,小麦先被提升机运送到近10米高的空中,再沿着管道倾泻到一个不断翻滚的圆柱形筛桶里。经过这道工序,杂质被分离出来。紧接着,麦粒再通过传送带被送入烘干机内。烘干机下方,一台台整齐排列的空气源热泵亮起绿色指示灯,进入工作状态,源源不断地向烘干机注入热空气,最终将麦粒含水量精准降至入仓的“黄金标准”——12.5%。

烘干中心共有10台粮食烘干机,吴登宝和周涵完成配电箱安全供电检查后,一前一后顺着窄小的铁梯攀爬至烘干机二层,走到过道尽头的烘干机电机旁,用电笔检查电机是否有漏电情况。

凡山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敏明告诉笔者,以前,这10台烘干机全靠柴油设备供热,不仅是碳排放大户,而且每年成本就得花掉60多万元。数米高的大油罐就立在烘干中心套间里,工作人员需要24小时守着,“现在我们用电烘干,既安全,污染也小,水分控制更精确,还能在手机上操作设置,省心多了。”

凡山村种植大户唐红虎坦言,以前烘干中心使用柴油设备烘干粮食时,火候没法精准控制,粮粒受热不均匀,品质受影响,自然卖不上好价钱。

既要自动化、绿色化,更要智能化,将烘干中心的柴油设备改造升级为电动设备,成为大家的共同心愿。

去年,为持续推进江苏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凡山村烘干中心被列入当地粮食烘干设备改造清单。同年10月,国网太仓市供电公司主动派员上门,全面摸排烘干中心运行情况,为其制定了新增一台800千伏安专变的方案,并从最近的10千伏归南线接入电源。

但太仓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站长金惠强算了一笔账,采购新设备、新上一台专变需投入200多万元,村里一下子拿不出这笔钱。为了推广粮食烘干设备清洁热源替代技术,太仓市供电公司积极对接太仓市农业农村局,创新推出“配电设备+空气源热泵”整体租赁模式,通过“以租代购”的方式,大幅降低用户初期投资成本。

去年11月14日,凡山村烘干中心正式送电。“使用电烘干,烘干中心每年的电费支出不超过12万元,省下来的费用就能覆盖租金。”太仓市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余小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