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盐城市射阳县海堤公路边停靠着来自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地的车辆,全国大闸蟹主产区养殖户齐聚选购蟹苗。 北纬33°的“坐标”为蟹苗的繁殖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温床。这里年产蟹苗超70万公斤,产业规模超5.2亿元,全国每10只大闸蟹中就有7只“射阳籍”。射阳如何成为全国大闸蟹产业的“托儿所”?“蟹苗大王”朱平创新之给出答案。 2006年,从事蟹苗培育10余年的朱平突破传统水泥池育苗模式,在临海滩涂开辟百亩土池。这种方式需要用水泵将海水抽到土池里,然后在土池里配置增氧机。面对滩涂边缺电难题,国网射阳县供电公司第一时间安排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勘察,紧急架设10千伏线路、安装80千伏安变压器,将接电周期从常规的35天压缩至14天。 当年,朱平培育的蟹苗产量每亩增加了80斤,相当于增加了6000只左右蟹苗,总销售额达到了100万元。产量提升带来可观收益后,朱平决定扩大蟹苗培育规模。2014年,他在射阳现代水产产业园内创办了朱平水产苗种有限公司,将养殖规模扩增到300亩。 每年3到5月是育苗关键期,此时蟹苗的呼吸机能尚未健全,对溶氧量需求呈几何级增长,淡化环节了决定蟹苗存活率。这一难题长期困扰着众多蟹苗养殖户:过去,养殖户们为维持蟹苗池溶氧量,全天候启动增氧机,设备投入与电费成本居高不下,还因设备故障导致溶氧骤降,造成蟹苗大规模死亡,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朱平独创“有益藻类+增氧机"节能模式破解了这一难题:在蟹塘培育有益藻类形成天然氧吧,配合60台增氧机24小时运行,较传统模式减少40台设备,单季能节省电费约10万元。2021年,国网射阳县供电公司主动对接园区,建设一座110千伏临港变电站,不仅满足了园区当前的用电需求,还能满足未来10年园区新增30%的用电需求。 产业发展离不开电力护航。如今,国网射阳县供电公司将朱平水产苗种有限公司所在的产业园纳入15分钟响应圈。今年4月某日凌晨,蟹塘突发断电,该公司15分钟响应机制启动,应急发电车50分钟恢复增氧机运转,避免数十万元损失。"电力就是蟹苗的生命线。"朱平感慨,"长江1号""长江2号"优质蟹苗5.2亿元产业规模背后,是持续优化的电力保障体系支撑。 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小小的蟹苗决定着大闸蟹产业链一年的产量和效益。在射阳出生,滩涂里长成的蟹苗,从“土”特产成为了“金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