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上午,国网扬中市供电公司配电运检人员来到三茅街道永和村,对10千伏新西线裕西支线的53基电杆、5公里线路展开特巡,并仔细检查线路光伏并网情况。此举,是为由该线路供电的江之源生态园智能化养殖基地保驾护航。基地今年首批约400公斤人工养殖长江三鲜(刀鱼、河豚、鲥鱼)已经开捕,经过标准化加工后,当天便能发往江浙沪各地。 作为长江第二大岛,扬中拥有130公里的江岸线,四面环江的资源优势成为渔业发展的独特禀赋。江之源生态园是全国唯一的长江刀鱼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园区创新打造了“科技+生态”的养殖新模式,精心培育长江三鲜。这一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电力的精准服务。 从电能到智能 渔业养殖提高了效能 “长江三鲜属于洄游类鱼群,它们在海洋中生长,到长江中繁育。40年前,鱼群数量庞大,但随着人口密度递增和工业污染加剧,长江水文状况发生了改变,打乱了鱼群的回流秩序,导致大部分鱼群无法回到长江繁育后代。”园区技术顾问、有着40年水产养殖经验的扬中市水产站原站长朱纪坤介绍,每年3至5月是长江三鲜的捕捞季,以刀鱼为例,2010年后,捕捞数量从30吨断崖式下跌至1吨,价格却从每斤1元飙升至3000元。 由于扬中是鱼群洄游的必经之地,每年来此尝鲜的食客络绎不绝。2011年,江之源生态园以养殖河豚为试点,从长江捕捞鱼苗放置到室外池塘。2014年,园区与中国水产科研院合作,采用人工复制苗本技术,显著提高繁殖成活率,年产量由1.2万尾提升至100万尾。同年,又加入刀鱼、鲥鱼的养殖。 “最初,1亩池塘备有1台0.3千瓦的增氧机和水泵。但传统增氧机无法满足溶氧需求,于是每亩新配微孔增氧盘10个,增氧量大、覆盖面广。”朱纪坤说,用电设备的增加,对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旦停电一小时,鱼苗的成活率就会下降20%。 早在十年前,扬中市供电公司就将永和村纳入电力设施保护区域,组织运检人员每月对全村87条低压线路、29个台变进行特巡,确保无缠绕物、无鸟巢、杆塔无老化倾斜等隐患。针对具备条件的架空线路,实施电缆入地改造。 冬季气温低、水面温差大,室外养殖受到诸多限制。2022年,江之源生态园新建1200亩温室大棚,推行电气化养殖。去年底,又将其中一半面积改为智能化养殖,用水直接从长江抽取,最大程度还原生长环境,并新增净水系统,让鱼苗生长更精细。 “一个智能大棚400平方米,放养密度是池塘的10倍、普通温室大棚的6倍。以往靠人工吸污,如今新上4台5千瓦的微滤机,一个小时就能过滤全部水体,而人工则需3天。”朱纪坤介绍,每个池子还配备有一台投饵机和测温装置、20个增氧盘,根据季节性的长江水况,实时调节水质,产量提高了10倍。 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相匹配的,是用电容量的大幅提升。江之源生态园最初由裕西支线一台容量为50千伏安的配变供电,多次增容后达到160千伏安。2022年底,新西线新上一台容量为800千伏安的江之源渔业专变,园区用电容量提高了近20倍。面对全自动水温控制、增氧水泵等全电养殖设备的不断增多,扬中市供电公司建议其加装了一套能效监测系统,能够实时显示各类设备用电量、建立能效监测分析,通过电力数据让鱼苗养殖更加直观。 新西线末端是一座0.4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光伏短时间集中并网容易对线路上其他用户产生影响。去年,扬中三新供电服务公司在该条线路投运了全省首套光储一体构网型储能,有效平抑了因光伏电量上网导致的电压波动问题。同时,在突发故障下,该装置还可充当应急电源,与邻近线路配合构建微电网,保障线路稳定运行。 从电能到智能,渔业养殖提高了效能。去年,江之源生态园培育刀鱼3万尾、河豚10万尾、鲥鱼2万尾,收益超过300万元。 从“全电”到“无人” 三鲜烹饪更智能 随着现代化养殖驶入“快车道”,加工制作、冷链运输等深加工也迅速跟进,进一步拉长了养殖产业链。 长江三鲜对精准控温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以往,扬中地区餐馆全部使用燃气烹饪,温控能力较差。2022年以来,扬中市供电公司大力推广电能替代,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扬中市豚岛食品加工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去年4月1日,扬中市供电公司大客户经理朱俞锦向其推荐了电气化厨房改造方案。次日,企业负责人张荣平就到扬中城区供电营业厅申请增容,从受理到工程竣工验收,仅用7天就通上了电。扬中市供电公司还为其安装了智慧能源监测装置,定期采集分析数据,保证全电设备健康运转,满足智能化烹饪需求。 “我们自主采购电气化设备,供电部门设计改造方案、专人无缝对接。改造后,出餐率提高了23%,年销售额提升了30%、用能成本却下降了15%,一年可节省开支3万元。”张荣平说。 此外,随着电气化改造,扬中还涌现出“无人厨房”。 “目前已进入品尝长江三鲜的旺季,食客络绎不绝。”3月25日,扬中市西苑大酒店副总经理李培建介绍,往年十几名厨师齐上阵,还是人手不够。今年厨房里只有5名厨师,对菜品、份数和烧制时间进行设置后,即可“一键出餐”,这得益于去年底建成的“无人厨房”。 作为江苏省首个数智化厨房试点,该酒店打造了自动化厨房,通过修改参数和数字建模调整菜品口味,可替代5名厨师配餐、烹饪。“电气化是实现无人厨房的基础,筹备之初就与供电企业对接,商定线路走向、配电变压器增容等改造方案。通过设备的用电采集,根据用电数据重新修改菜品建模方式,加快出餐时间、管控出餐质量,能耗降低了5%。”李培建说。 目前,扬中地区已有54家饭店和2个渔业食品加工厂实现了“厨房电气化”,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350吨、二氧化硫108吨,节省能耗成本1200余万元。“依托人工培育、全电养殖技术,长江三鲜实现了养殖模式的蜕变,加上后续烹饪环节的完善,为食客带来了舌尖美味,每年吸引食客90余万人次。”扬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顾春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