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稻小镇”里的“电力红”

发布日期: 2024-11-29

11月中下旬,秋粮收获进入最后冲刺阶段。19日,位于建湖县颜单镇任杨村的江苏正清米业公司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全自动智能化加工生产线高效运转,机器隆隆作响,稻谷在经过清理、烘干、砻谷、碾米等多道工序后,快速完成定称、封装,等待销往市场。

车间外,身穿红色马甲的颜单供电所供电服务人员袁中军和梁士友正在检查企业配电房设备运行情况。他们是国网江苏电力(盐电铁军·建功)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与企业负责人徐正青熟稔地打过招呼后,便开始了当日的工作。

凭借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建湖大米”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品牌,颜单镇也被称为江苏“味稻小镇”。

正清米业是一家集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企业。从最初承包1100亩稻田开始创业,到如今水稻种植规模扩大到7000亩,带领周边100多户农民发家致富,徐正青说这一切都离不开可靠的电力保障,更离不开颜单供电所这群一路帮衬的共产党员。

2012年起,建湖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面积种植农作物在任杨村兴起。徐正青抓住机会,承包了1100亩稻田。

当时,灌溉要靠柴油机发电,一台柴油机重200多斤,两个壮劳力抬起来都不是轻松事。有时候还要跨过田里的沟渠,必须雇人。而且发动柴油机也是个体力活,天冷时得两三个人才能摇动,弄不好摇把反转还会打伤人。2012年9月,正在田间搬运柴油机的徐正青遇到前来宣传安全用电的袁中军和梁士友,便向两人说起了糟心事。

“为什么不试试用电灌溉呢?省时省力又省钱。”梁士友的提议引起了徐正青的兴趣。梁士友还帮忙算了一笔账:以灌溉1亩地计算,使用柴油机油耗成本大概在30至35元。“油改电”后,成本下降到10至12元,仅浇灌成本就可省下近2万元。徐正青当即采纳了梁士友的建议。

此后,任杨村的水稻种植户纷纷“油改电”,用电负荷持续攀升,导致原先的农网网架结构和装备水平难以提供可靠电力支撑。颜单供电所在第一时间抽调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组成突击小队赴现场勘察、制定供电优化方案,结合配农网升级改造工程,陆续为任杨村新增配变9台,改造配变12台,架设10千伏线路1.2千米、400伏线路18千米。

2017年,徐正青成立正清米业公司,流转5800亩高质量农田实行规模化种植。3年后,为打造全县优质建湖大米加工基地,他计划新建大型烘干、冷库仓储及工厂化育秧基地3400平方米,急需用电增容。

颜单供电所所长张红金当即带领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上门勘察,得知新增电气化设备功率为120千瓦,考虑到高峰时期用电量还会增加,建议正清米业将原本一台250千伏安的专变增容至400千伏安。

2021年3月,任杨村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旧址进行田地整合,原本用于为零散村民供电的一台20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就“跑”到了徐正青承包的田地里,影响到农田机械化耕作效率。为此,等最后一户村民搬走后,颜单供电所就组织共产党员服务队到现场勘察,仅用两天就完成这台配变以及6基电杆、250米低压线路的拆除。

2022年3月,徐正青决定新上一条精深加工生产线,但原先400千伏安的专变容量显得捉襟见肘。又是袁中军和梁士友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主动开展现场办公,在业务受理、现场勘察、增容方案制定、装表接电等环节,提供全程服务,比原计划提前3天完成增容改造,将配变容量增至800千伏安,确保徐正青赶上了一笔3000吨大米的上海订单。

“我准备再追加投资1000万元,新上日烘干量400吨的粮食烘干流水线以及1.5万吨粮食仓储库,为村民提供烘干、仓储、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谈起正清米业的未来,徐正青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