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的宝应县,广袤田野一片丰收景象。目前,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169.46万亩、总产87.18万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等荣誉相继落地。 近年来,国网宝应县供电公司不断加大配农网投资建设与升级改造力度,服务高标准农田灌溉用电,助推粮食烘干全电化生产,让新时代“鱼米之乡”更富庶。 办电便捷 高标准农田增收 “我这400亩高标准农田水稻长势喜人,今年秋粮丰收在望!”9月26日,看到前来巡查田间电动水泵的夏集供电所党员服务队队员尤海青、朱晓军,宝应县夏集镇三洋河村翠东组种粮大户盛菲说。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推进乡村振兴、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的一项重大举措。夏集镇是宝应县高标准农田定点建设的乡镇之一,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34万亩,总投资达3605万元。其中,配套建设排灌泵站70座,用电总容量1670千伏安。到2022年3月,夏集镇高标准农田全部建成。 为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宝应县供电公司下属15个基层供电所主动对接相关镇村,掌握泵站选址位置,组织人手到现场勘察,制定供电方案。同时,根据新建泵站容量与线路距离,对泵站所搭接电源的配变实施增容改造,为距离低压线路较远的泵站立杆架线,提前满足排灌泵站的用电需求。 该公司各供电所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报装手续,精减中间环节,畅通“网上国网”APP、微信群、台区经理热线电话等线上渠道,实现申请用电“零跑腿”。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每亩租金1000元,涨了近一倍,加上每亩粮食增产约400元,每亩至少可增收900元左右。”宝应县夏集镇三洋河村党支部书记蔡青松表示。 仅在服务夏集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用电过程中,宝应县供电公司就先后完成装表接电72处,新架低压线路2.56千米,新立10米电杆43根,增容和新建配变7台。 主动服务 昔日荒滩变良田 9月27日,在宝应县氾水镇牌坊村杨家岭,种田大户华来柱正在400亩承包田里查看水稻长势。“今夏干旱少雨,但排灌用电有保障,秋季水稻亩产可达650公斤左右。”华来柱说。 1981年前,华来柱承包的这片农田还是一片荒草滩。后来,牌坊村将荒草滩开挖改造成鱼塘,承包给村民从事水产养殖。但由于养殖技术落后,村民基本“望天收”。2018年10月,牌坊村将鱼塘复垦还田。 华来柱承包了一块田后,开始了水稻种植。当年,华来柱买了4台总功率约36千瓦的柴油机用于排灌。2019年11月,华来柱对稻、麦两季收成盘算后发现,扣除承包款、工人工资、油费、柴油机维修保养等支出,每亩最多收益只有200元左右。华来柱想改用电动机提水排灌,可距离最近的10千伏大汕线也有500多米远,安装2台变压器及其配套设施,至少需要投资20万元。 2020年4月,氾水供电所员工华占国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向所里作了汇报。4月17日,该所就派出技术员孙华国上门查勘,制定供电方案。5月10日,氾水供电所组织施工人员,从10千伏大汕线延伸新架杨家岭支线550米、400伏线路650米,安装2台总容量400千伏安变压器,帮助华来柱安装新购买的4台、总功率的40千瓦电动机,并调试通电。 “400亩水稻田可净增收入14万多元,在人工成本、用能费用上还省下了6万多元!”华来柱高兴地说。 清洁改造 粮食加工稳供应 10月17日,秋粮收获在即,曹甸供电所员工朱进民、殷从红来到江苏日新米厂,排查用电设备隐患。“这下我们可以放心大胆生产了。”该厂负责人李国兴说。 日新米厂位于宝应县曹甸镇新南村,是一家从事粮食收购、烘干、加工型企业,年加工生产大米10万吨左右,产值达500万元。时下,该企业正在抓紧加工积存稻谷,腾空粮仓为即将到来的秋粮收购、加工做好准备工作。 目前,宝应县共有粮食烘干、加工等企业55家。为助力粮食加工企业安全可靠供用电,近年来,该公司联合县农机局、环保局开展调查摸底,加快推进全县燃煤粮食烘干炉清洁热源改造。 该公司为改造用户提供用电咨询和服务,开辟增容“绿色通道”。对于新建粮食烘干加工中心,该公司根据企业用电需求及发展意向,提前规划配农网升级。 眼下正是秋粮收购、烘干、加工高峰期。宝应县供电公司公司组织人手,加强对配电设备、线路巡视维护工作,深入粮食加工企业开展“点对点”服务,及时帮助排除用电安全隐患。台区客户经理还与企业建立联动服务机制,以便在用电故障发生后立即处理。 “今年的秋粮订单量很大,供电公司主动了解我们的生产情况,帮助我们及时解决用电问题,让我们企业吃下了‘定心丸’。”李国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