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尽管天上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沛县朱寨镇刘集小学里却分外热闹,100多名师生和4位曾在该校任职的老校长都来了。不过,他们不是为了开学做准备,而是为了告别。 刘集小学始建于1963年,2011年,由一家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后,从一所村办小学变成为希望小学。今年新学期开始后,当地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该校与阎寨中心小学合并,这里的学生将前往新学校就读。 孩子们在母校上的最后一堂主题为“再见,我的刘集小学!”的班会课,邀请了朱寨供电所台区经理刘庆州到场,大家纷纷将提前准备好的贺卡等礼物送给他们口中的“刘校长”,刘庆州也鼓励他们到了阎寨小学后要继续努力,并表示:“我还会给大家发奖品的!” 一名供电所台区经理为何被称为“刘校长”?他和刘集小学又有什么渊源?故事还要从24年前说起。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刘庆州小时候就在刘集小学就读。如今,他把这件事(助学)当成了一份事业,我为他感到骄傲。”刘集小学第一任校长燕敦庆表示。燕敦庆在刘集小学当了27年校长,此后在镇上任教委主任,见证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朱寨镇刘集村周围几个村的孩子都在刘集小学上学。当时,该校的硬件条件很差,校舍虽是瓦房,但都年久失修,用电线路更因为老化经常跳闸。刘庆州于1993年参加工作,一直负责刘集和周围几个自然村的用电维护,每当学校遇到停电等用电问题时,总会第一时间前往排查并免费帮助维修。 一个冬日的下午,天下着大雪,刘集小学突发停电。正在邻村忙碌的刘庆州接到报修电话后,立即推着自行车,踩着厚厚的积雪赶往现场。冬季天黑的早,当他推开教室门时,看到昏暗的教室内老师正借助微弱的烛光讲着课,台下一双双冻得通红的小手、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深深地触动了他。排除用电故障后,刘庆州注意到很多孩子的文具已很破旧,有的铅笔用到只有一小截还舍不得丢弃。在与老师沟通后,他得知有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因家庭困难缺少文具、书籍,学校也没有额外的经费可以资助。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我一定要做点什么!”回想起自己就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差,不得不在初中毕业后辍学,刘庆州很快便做出了尽己所能给孩子们提供帮助的决定。1998年,刘庆州每月工资虽只有300多元,但在跟家人商量后,决定每月拿出100多元买橡皮、铅笔、文具盒,送给急需的孩子们,并在学期末拿出1个月工资购置书包、书籍等,作为奖品发放给成绩优秀的孩子,以此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当一个个书包、一本本书籍从刘庆州的手中递到孩子们手里时,孩子们高兴地喊:“谢谢刘校长!”就这样,这个“刘校长”的外号一叫就是24年。 “我这个校长,可是终身制的”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和陪伴,今后我一定继续好好学习,回报社会。”开学即将升入小学5年级的袁敏茜在最后一堂班会课上,将亲手制作的贺卡赠送给了刘庆州。整个小学期间,她和其余4个孩子的午饭几乎都是在刘庆州家里吃的。对她来说,刘庆州已然是自己的家人、长辈。 在刘集小学上学的孩子大部分是周边村的村民,不少人的父母进城务工,平日生活由在家务农的爷爷奶奶照顾,条件不好的家庭常常顾不上给孩子准备午饭,中午只能吃早上带到学校的冷饭。 2014年,刘庆州从在刘集小学上学的女儿口中得知此事后,立即找到老师了解具体情况。“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饭可马虎不得!”他和同事郝敬武商量后决定一同解决孩子们的吃饭问题。农忙时,他们一同出资为家庭困难的孩子购买配餐;家住得比较远的孩子,就招呼到家里吃午饭。“闺女没毕业时,每天中午由她领着同学到家里来;闺女毕业后,我怕孩子们不好意思来,就让妻子主动去接。也就是添几双筷子、几只碗的事,没什么。”刘庆州介绍,8年来他已为近30名孩子提供了午饭。于是,“刘校长有个小食堂”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2011年,刘集小学成为希望小学后,在原址新建了教学楼、修缮了校园环境,还配备了多媒体、电脑等教学设备。学校选在暑期进行改造,但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分批到位影响了工期。为保证教学楼在开学时投用,刘庆州和3名同事主动承担起了全校电缆的敷设工作。他们自己凑钱购买电缆、保护器等材料,起早贪黑定方案、挖电缆井、敷设管线。当时正值炎炎夏日,刘庆州和同事们常常周末顶着高温挖电缆井,工作日利用早晨和下班的时间加紧布设教室线路,为学校节省人力物力费用5万余元。 “学校的广播坏了、水泵坏了,甚至草坪需要休整,无论大事小事,‘刘校长’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师生们的眼中,他就是万能的。”刘集小学前校长郭捷表示,这么多年,该校先后经历10任校长,但刘庆州这个“编外校长”始终坚守。“学校的校长退休了有人能顶上,我这个‘校长’可是终身制的。”刘庆州打趣道。 “坚持为善,就是我的初心” 多年来,刘集小学的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刘校长”从未被忘却。 “我记得有一天上街,迎面走来一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冲着我鞠了一躬,还一个劲地喊刘校长好!”刘庆州一问才知,小伙子名叫赵志国,是从刘集小学毕业的,学习成绩优秀的他上学期间曾多次拿到刘庆州发放的奖品。后来,赵志国考上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专业。他谨记刘庆州“认真学习,回报社会”的叮嘱,毕业后准备回乡干一番事业。“能在人群中一眼被认出来,我觉得既惊喜又激动。”刘庆州表示。 “现在村里的很多年轻人进了城,老家的很多地是老人在耕种,我打算承包搞机械化种植。”听了赵志国的想法,刘庆州非常支持,主动前往现场帮助其估算用电设备的容量,制定供电方案,办理用电手续。很快,线路就架到了田间地头,赵志国承包的400多亩土地有了强力的电力支持,年收入超过三十万元。 “‘刘校长’是最热心的人!”村民们这样评价刘庆州。正是这样的热心、热情,刘庆州感染着周围的人,同事、镇上的商户、在外工作的毕业生纷纷跟随他投入助学队伍,助学范围也从刘集小学扩大到周边的阎寨中心小学、马元小学等,最多一次给几所学校的优秀学生发放奖品超过2万元。懂事的孩子们经常围在“刘校长”身边,向他汇报取得的成绩,听他讲讲安全用电方面的知识。 “做一件自己认为对的事,即使是小事,如果能给人以温暖,我就觉得有价值,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刘庆州说,“孩子们到哪里,我的心就到哪里,供电服务就到哪里,这个永远也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