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宝应公司:电力加持 渔村蜕变

发布日期: 2022-08-17

 

811日,在宝应县氾水镇金宝渔业村,养殖大户周云伟270亩的蟹塘进入收获季。国网宝应县供电公司氾水供电所工作人员前来检查供电线路设备,保证夏季高温下增氧用电可靠。工人们将捕捞到的螃蟹封箱装车,运往周云伟在镇江开办的连锁饭店。

金宝渔业村水域面积达11476余亩,现有村民2249人。在可靠的电力加持下,当地村民从打渔到围堰养殖,养殖模式从粗放向高密度转变,实现了生活水平的飞跃。2021年,全村人均年收入2.98万元,同比增长12%。

电网升级带动渔民上岸

70多年前,金宝渔业村还是一片滩涂和芦苇荡。1951年夏季,一群从山东微山湖地区的渔民经过此地,因靠岸躲避风雨而落脚,后来随着渔民的聚集,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村庄。

1986年初,为解决靠岸渔民日常生活用电问题,宝应县氾水镇人民政府自筹资金,沿着湖边架起了一条600多米长的220伏照明线路,10多条靠岸渔船合用一块电表用电,主要用于渔船晚上照明用电。

1994年起,随着农网改造工程的实施,金宝渔业村配网全面升级,渔民纷纷上岸居住,并承包芦苇荡、滩涂,围堰开挖成鱼塘,从打渔转而搞起了养殖。

村民徐金宝就是最早从事养殖的村民之一。据他回忆,2013年之前,蟹塘增氧、排水、换水只能使用柴油机,不仅成本高,而且遇到机械故障时,只能干着急。

2012年夏季的一天,突降暴雨,徐金宝眼看着家里鱼塘水位不断增高,柴油机却发动不起来。“幸亏暴雨只下了一个多小时就停了,否则,鱼塘得损失10多万元。”徐金宝记忆犹新。

2013年,宝应县供电公司为该村投资500多万元,对养殖塘口配网再次改造升级,新建10千伏、400伏电力线路20多千米,新增变压器6台。

有了充足可靠的电力,村民纷纷提出“机改电”用电申请。宝应县供电公司为全村养殖规模在30亩以上的52户养殖户均办理了三相动力电,约有150台柴油机淘汰“下岗”。随后,养殖户们添置了增氧泵、投饵机等电气化设备。一年内,亩均养殖收益就从700元增长到1600元。

“如今,蟹塘换水时,可以一键启动电水泵抽水,投食机也会定时自动开机,现在,大伙儿就是个‘甩手掌柜’。”徐金宝说,“今年,我家80多亩鱼塘放养了草鱼、鲈鱼,还有鳜鱼,收益很可观。”

电力赋能养殖创效增收

养殖有了规模,还要提高效益。

2014年前,周云伟一直跟着父亲周科启养殖螃蟹。但因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蟹塘一直处于粗放式、低密度养殖状态。每亩投放1000只蟹苗,到了年底,去除养殖成本,每亩收益不足500元。

周云伟决定外出创业。2019年初,他在镇江开了一家饭店,生意逐渐红火。饭店的主打菜是爆炒香辣蟹,其原料为兴化出产的“六月黄”螃蟹。在进货时,周云伟发现,这种螃蟹每年3月、7月可放养两季,且适宜高密度养殖方式,每亩最多可投放3500只蟹苗。

何不自己养殖“六月黄”螃蟹?周云伟说干就干。“六月黄”螃蟹养殖必须采用流动水,且对增氧要求更高。2021年3月21日,周云伟向氾水供电所递交了增容用电申请,将自家蟹塘用电容量从20千瓦增加到150千瓦,并新增23台增氧泵。

氾水供电所接到申请后,次日就安排技术人员孙华国到现场查勘、制定供电方案。3月25日至26日,该所组织5名施工人员,经过2天连续作业,为蟹塘新增1台200千伏安变压器,架设400伏线路450米,将动力电一直送到周云伟家的蟹塘边。

有了充足可靠的电力,周云伟家的蟹塘每亩投放量增加到3500只,每个塘口增加2台总功率6千瓦的增氧泵。当年8月、12月,他家270亩蟹塘每亩收获200公斤螃蟹,按当时市场价计算,每亩可净赚6250元,全年净赚168万余元。有了自家“六月黄螃蟹”的供应,2021年底,周云伟先后在镇江等地开了12家连锁饭店。

“现在,全村养殖户基本都用上了现代化养殖设备,养蟹、养鱼真正进入了电气化时代。”金宝渔业村村党支部书记崔维斌介绍,“近期,周云伟准备再扩大200亩养殖面积,投资新建‘六月黄螃蟹’培育基地,实现育、养、销一条龙养殖产业,带动村民一同创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