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年已经成功养殖了三季蚕,今年正在尝试四季蚕。有了电力的保障,我的信心更足了。”6月23日,海安市东娄村海安蚕种厂负责人孙慧斌对前来大棚勘察电气化设备的国网海安市供电公司雅周供电所运维工张维说。 海安是全国闻名的“茧丝绸之乡”,全市近九成蚕种都产自东娄村。不少蚕农在养殖的过程中发现,传统养蚕模式弊端多多。“首先,传统的煤炉加热不均匀,需要生长在恒温环境下的幼蚕的存活率受到影响。此外,桑树的开叶时间长达9到10个月,按照目前一年两季的养蚕模式来说,桑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孙慧斌说。 2020年6月,雅周供电所所长王生辉在做电力安全宣传的活动中,得知孙慧斌的困境,向其推荐了全电化养蚕方案,讲解了电气化设备在安全、经济、环保等方面的优势。孙慧斌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选定了一种控温控湿电气化设备,搞起了智慧大棚养殖。 如果引入智慧大棚,前期需要设备投资,后期使用还有电费投入,养蚕成本会不会大幅上升?为了打消孙慧斌的疑问,张维开始义务为孙慧斌的智慧大棚做能效分析。他根据海安地区近三年的气象报表,结合厂家提供的设备参数和智慧大棚的空间大小,模拟了近三年智慧大棚投资后的用电情况:全年电费在20万至25万之间,同时,设备投入后,每年可以节约人工成本40余万元,同时安全性、可靠性大幅提升。看到这组分析结果,孙慧斌信心倍增。 2020年12月,智慧大棚项目正式投运。一年后,当孙慧斌到雅周供电所里交电费时,王生辉拿出全年的用能分析报告给孙慧斌,结果显示电费最终缴费金额和张维的做出的模型分析误差不到3%。2022年,孙慧斌又引入了集匀桑,消毒、给桑、铺网、除沙一体的新型智慧桑蚕养殖设备。 如今,孙慧斌的电气化养蚕规模进一步扩大,收入也随之增加。从两季蚕到三季蚕,到今年的四季蚕,蚕种厂的营业额从2020年的307万,到了21年的408万,截止今年6月下旬,营业额已经达到了425万。 “自从用上了恒温恒湿设备,蚕种的质量大大提高,出厂时间也更早,赶上市场的空档期时,更加供不应求。”孙慧斌说。如今,孙慧斌的养蚕厂还在不断扩建当中,明年计划再增加两个钢结构大棚。得知孙慧斌的计划后,海安市供电公司在线路改造时已经主动为蚕种厂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建成后,孙慧斌的蚕种不仅可以供足海安,还可以发展到周边城市,让优质的蚕种吐出精美的蚕丝,为美丽的乡村“编织”出更多精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