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乡村】三年变身蚕乡最大的养蚕户

发布日期: 2022-07-08

 

7月的江苏海安,中午气温高达35℃,雅周镇东娄村的大棚里,蚕宝宝们在26℃的环境下悠闲地嚼着桑叶,鼓鼓的肚子向主人证明着这又将是一波丰收。孙慧斌的蚕种场有桑田800多亩,整个场区采用全自动化设备,恒温恒湿的全电培养环境让每一个蚕宝宝都虎头虎脑。

海安是全国闻名的“茧丝绸之乡”,其中近9成蚕种都产自东娄村。从2019年开始办场,到成为村里最大的蚕种养殖户,孙慧斌只花了3年时间,他是如何做到的?

一年只能养两季,这个瓶颈能不能突破?

“桑长三季,蚕养二季。”在蚕种养殖圈,一直有一个传统,原蚕每年只出产两季,这样培育出的蚕种成活率高、身体健硕、产籽量多。

   2019年,孙慧斌接手了一家蚕种场,请来了有着几十年养蚕经验的叔叔做技术顾问,同时召集同村闲置劳动力一起养蚕。为此,他还找到国网海安市供电公司雅周供电所副所长王生辉,将蚕种场用电容量增加到了30千伏安。20台煤炉、4个养蚕大棚,蚕种场亮亮堂堂,有模有样。

工人们春点煤炉、秋通风,忙得不亦乐乎。可令孙慧斌大失所望的是,到了年底一看,全年只产出5.01万张蚕种,辛苦一年只赚了十来万元。

“既然二季蚕不赚钱,那就多养一季,搞三季蚕。”孙慧斌向叔叔提出了想法,谁知却遭到了极力反对。“万万不行,夏天养蚕死亡率高,而且天热,农户都累得不行,到哪去找蚕农?以我的经验看,三季蚕注定亏本!”“那蚕种场就这样停滞不前吗?”不服气的孙慧斌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蚕种场带来改变。

智慧大棚能不能引进?电力人带来了“定心丸”

2020年初,孙慧斌通过走访找到一家大棚制造厂家,他们表示能制造出符合孙慧斌需求的控温控湿智慧大棚,同时也特别提醒了他,想要上马这套设备,要先找供电公司安装2台630千伏安的专用变压器。

        孙慧斌来到雅周供电所咨询相关事宜,同时也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智慧大棚虽好,但要真用起来,设备费、电费,可都不是小数目,真怕连本都收不回来……”

“电费能提前算,算出来如果不高,这不就解开孙老板心里的疙瘩了嘛。”雅周供电所运维工张维根据孙慧斌留在桌上的资料,拨通了大棚厂家服务热线,向对方了解设备能耗及用电情况,对方根据经验也只能说出一个大概数值。

        秉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张维从网上查询出海安地区近3年气象报表,并结合厂家提供的设备参数和智慧大棚的空间大小,对能耗进行建模分析,模拟得出了智慧大棚投资后3年内的用电情况:春秋能耗按每天启用10小时算,每月用电量在1.3万千瓦时至1.7万千瓦时左右;夏季能耗按每天启用14小时算,每月用电量在4.1万千瓦时至4.3万千瓦时左右。

加上如果遇到寒潮、台风等突发性恶劣天气,临时改变用电习惯,全年电费应在20万元至25万元之间。

“设备投入后,预计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40余万元,同时安全性、可靠性将大幅提升。”看着分析出的数据,孙慧斌终于下定决心:这个智慧大棚,可以引进。

“三季”已成,“四季”不远 养蚕人的钱袋子潜力无限

经过一年的试验,孙慧斌的蚕种场成功培育出了三季蚕。仅三季蚕的蚕种,销售额就达到了147万元。电费最终缴纳金额和张维做出的模型分析误差不到3%,这让孙慧斌信心更足。

2021年6月,孙慧斌又引入了集“匀桑、排灌、消毒、给桑、铺网、除沙”于一体的新型智慧桑蚕养殖设备,只要远程按下操作按钮,就能通过设备将桑叶送到蚕宝宝面前,同时自动“铺好床”。这在当地率先突破了传统养蚕模式。 

为了让蚕宝宝生活环境更加优质,雅周供电所还指导孙慧斌在智慧大棚内安装了温湿度监控设备,并定期提供“供电+能效”分析服务,此外还对蚕种场电能质量实时监控。在电力人的帮助下,孙慧斌的蚕种场大大释放了潜在的生产力,工作效率提升了近4倍,蚕种场营业额也不断增长。截至5月下旬,蚕种场2022年总营业额已经达到了348万元。

今年5月,雅周供电所又指导孙慧斌搭建了蚕种产量智慧决策平台。平台结合能效分析,接入网络热力图谱数据,能分析热门城市需求,搜集网购平台、短视频平台的需求数据以及各地蚕种价格,为来年蚕种走势和设备投产提供增减依据。 

“想不到你竟然真的养出了三季蚕!这可是我们老蚕农想都不敢想的……”看着蚕种场如今的效益,孙慧斌的叔叔由衷感叹。“在电力的支撑下,如果四季蚕能试验成功,咱们海安的蚕种,我就可以全包了。”孙慧斌向叔叔介绍自己的规划。

由于资源安全、种性良好,今年,孙慧斌的蚕种场还被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命名为“省级蚕遗传资源保种场”“优势特色种苗中心”。

孙慧斌的蚕种场还在不断扩建中,明年,他计划再增加两个大棚,这将为当地带来113个工作岗位。当地供电公司得知后,在线路改造时主动为蚕种场预留了充足用电空间。

   近两年,在孙慧斌的探路下,雅周镇陆续成立了47家电气化养蚕作坊,200多名当地农户在农闲时有了稳定收入。孙慧斌也被大家请去到处讲课,毫不吝啬地传授“三季蚕”的养殖经验。

“孕优质种,吐一等丝,产极品绸。”孙慧斌的蚕种场是一匹丝绸诞生的第一步,也是孕育当地“丝绸之乡”基础。在百姓致富的路上,总有和王生辉、张维一样的电力人,用心思考,提供优质服务,为助力乡村振兴添上简单又不凡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