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在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金家坝红旗村,清晨刚捕捞上岸的小龙虾个大肥壮,国网江苏电力(吴江鲈乡)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员们正娴熟地协助红旗村农村合作社内的村民对小龙虾分级装箱,发往周边各个提前预定的网点。 当前正是红旗村“虾稻共作”的收获期。“水稻田里,龙虾‘钳’子舞得欢;捕捞送货,村民‘钱’袋子装得满。”自2017年以来,高质量的电力服务保障之下,“稻虾共作”模式在当地逐渐走红,产业生态转型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村民收入、提振村级经济,也为全区“退渔还田”水生态修复写下注脚。 水产养殖初致富 1965出生的褚建峰是土生土长的红旗村人,2001年正赶上村里的养虾热潮,他租了27亩土地改造为虾塘,养起了青虾,当时青虾每亩利润大约为2000-3000元。随着养殖年限的增长,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褚建峰和同乡们更换养殖品种为南美白对虾。 对虾对养殖水体中的氧含量要求很高,每半亩虾塘就需要配备一台增氧机。国网苏州市吴江区供电公司因地制宜,为红旗村实施农网升级改造,以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2000年至2018年,该公司共计为红旗村改造15个台区,建设维修架空、电缆线路41.94千米,接户线及电缆28.58千米,新增变压器13台,增容3台,合计增加容量4100千伏安,户均容量增至7千瓦。 容量充足了,为了让养殖户用电无忧,每到5月底天开始热起来,吴江鲈乡共产党员服务队就会定期上门,为养殖户们义务检查线路和增氧泵等用电设备,这给了红旗村的养殖户们满满的安全感,褚建峰回忆说,那会儿的亩均利润能达到8000-10000元,他也自信地将养殖规模扩大到50亩。 但随着养殖年限增加,虾塘内长期投放饵料、施放药物以及对虾排泄物的沉积,水环境越来越差,产量锐减。褚建峰又尝试将养殖品种更换为非洲鲈鱼。“后期水体质量越来越差,鲈鱼常常生病,一条生病传染蔓延的速度非常快。”褚建峰回忆说,那会儿起早贪黑不必说,养殖风险越来越大,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转型。 虾稻共作促转型 2018年,由于水产过度养殖,流经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三地的诸多湖泊出现富营养化、沼泽化现象,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内开始以水生态优化为核心进行河湖治理。吴江区因地制宜,要求沿省重点湖泊500米范围内的鱼塘全部退还为耕地。 “以前塘里往湖里排出的废水都是绿油油的,非常污染环境,这样改我心里是很支持的!”红旗村此时开始大面积推广“虾稻共作”,想到日趋恶化的养殖环境和日益增加的养殖风险,以及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吴江鲈乡共产党员服务队的协助下,褚建峰立即着手对承租的50亩鱼塘实施改造。 小龙虾为水稻“除草、松土、增肥”,水稻为小龙虾“供饵、遮阴、避”,种养结合让稻田不使用化肥、农药,真正生产出了生态、优质的小龙虾和稻米。目前,红旗村的“稻虾共作”新模式已覆盖本村及周边村庄共3000亩稻田,亩均效益稳定在3000至3500元,比单种水稻增收至少5倍。 5月31日,芦墟供电所党支部与红旗村党总支签订党组织结对创先协议,协议明确芦墟供电所将积极响应红旗村用电需求,全面做好电杆迁移工作以及供电服务保障工作,助力当地“虾稻共作”的生态转型和“水乡农业客厅”的建成。 “退渔还田”生态治理推广至吴江全区,吴江供电公司共计为全区拆除变压器6台、电杆673根、架空线路92千米。小块鱼塘归整成大片田地,需要推平田埂,该公司为此迁移电杆146根、16.6千米线路。 全电渔业动力足 “虾稻共作”让养殖户们找到了新路子,“全电养殖”则将渔业养殖整体“搬迁”上岸,提供了另一种绿色发展思路。 6月12日,汾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醴飨田”全电科技农业基地内,标准鱼塘内的增氧泵开足马力,一条条肥壮的鲈鱼摆尾游动。先进的全电循环水养殖技术,对养殖水体进行过滤除菌,每日5%的养殖污水内部“消化”用于农业浇灌,实现高效零污染渔业养殖。 基地内一台500千伏安的变压器,担负着循环水养殖系统、全自动温控系统、逆渗透净水系统、自动滴管设备、地源热泵等电气设备的用电负荷。基地外,吴江区供电公司投建10千伏高压电缆410米,10千伏环网开闭所2台。充足的电能供应,为这座全电科技农业基地注入了高效发展的动力。 “传统养殖方式下,同样规模的养殖密度,土地面积需要扩大15-20倍,高科技生态养殖节省土地面积和人力成本,还不产生养殖废水,为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吴江区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乡发展局建设管理科科长储良说。 目前,吴江区已全面清理清退50亩以下的零散池塘。6.34万亩无法实现养殖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的养殖池塘,已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和“退渔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