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乡村】不让农民吃亏的中年“新农人”

发布日期: 2022-06-13

 

正逢夏收季,清晨6点多,天刚微亮,丝丝凉风带着田间清香扑面而来,江苏南京市高淳区东坝街道下坝村的村民们已经来到田间,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农田边,家庭农场的电烘干设备轰轰运转。在下坝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致富路上,有一位绕不开的带头人——中年“新农人”魏清。

魏清是扎根稻田的初代“新农人”、涉农大学生的创业导师,也是投资农业历经千辛万苦、没有被碾成“炮灰”的那1%……从300亩种植面积到近5000亩,他带动周边3000多户农民一起增收。

从“门外汉”到乡土专家

10年前,魏清是小有成就的工厂老板,抱着玩玩看的心态回高淳老家流转了近300亩地。虽为农家子弟,可魏清却并不会种田,甚至连杂草和秧苗都分不清,因此起初种植情况并不乐观。

但经商出身的魏清头脑活络,白天驻扎在稻田忙农活,晚上学习科学种植方法,农闲时还主动参加各种农业培训交流会,向农技专家请教,经常“手拿一撮草、带着一只虫”就往农业部门、科研院所跑。附近村民并不看好这个“不好好在田里干活,整天往外跑”的农民,可等到秋收时,魏清田里的亩产比不少村民都高。

魏清并不满足于此。逐渐掌握了传统种植知识后,魏清又联系上了国网南京市高淳区供电公司,一个简单而又执着的想法在他脑中生根:“现代化农业,万万不能离开电。”电泵、电烘干机、恒温设备... ...一个个现代化装置出现在了魏清的田间地头。

慢慢地,村子里有人提出,要跟着魏清一起闯。“人家信任我,我就带着大家一起干,我一定得保障这帮农民兄弟的生活。”2019年,魏清牵头成立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带头人,魏清仍坚持每天四点半起床,早晚两次深入田里检查庄稼生长。老板的身份并没有让他远离种植一线,顶着烈日开拖拉机收割仍是常有的事,忙的时候,他一天还要换上四五种农机具。

作为第一代“新农人”,魏清明白,只有年轻人愿意留在地里,农业的未来才更有希望。近年来,魏清积极和科研院所交流合作,他的农场也成为了南京市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承担多项省市科研单位、农业院校的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并组建了以农业博士为主的涉农人才入乡团队。

今年4月,魏清和中油所合作实验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每亩单产达419.95公斤,创了国内新高。清洁、高效的油菜籽电烘干机的上岗,是每晚魏清能睡个安稳觉的一大“助眠剂”。

“现在种田不能全凭经验”

对于农作物生长而言,灌溉是基础保障。“一开始,我用柴油机发电取水,随着承包面积逐渐增大,一辆柴油机一天只能灌溉十几亩,还得来回搬运,机器又大又重,耗费人力不说,时间也来不及。”

2016年,魏清率先尝试电灌溉,但他心里也担心,万一电力供应不稳定或断电,后续生长全都会受牵连。“老魏你放心用电,我们会定期检修灌溉线路,有任何用电问题就打电话,随叫随到。”东坝供电所台区经理史明栋让魏清吃了电灌溉的定心丸。

“想要提升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必须坚持科技化、机械化。”为蹚出一条现代农业的路,魏清还自费去日本、以色列等多个国家观察人家的农场主怎么做农业。他引进了无人机统防统治田间管理,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播种机、高速插秧机、收割机……大大小小的机器陆续出现在农场,成为了魏清的得力帮手。

2022年,魏清在临近的砖墙镇又承包了800亩土地。砖墙镇深处圩区,四面邻水,不仅要灌溉,碰到梅雨季节还得抽水。附近没有现成的电可用,这不仅给魏清出了个难题,也考验着当地的供电水平。

关乎种植户的生计,当地供电公司十分重视。从拿到材料、现场勘察到施工通电,供电公司只用了5天时间。6月1日,5根电杆、200米线路赶在灌溉季到来前出现在了魏清耕地的旁边。“供电公司真是帮了大忙,水泵全部安上了自动阀门,灌溉抽水全自动完成,这一下能节省人力成本3万多块钱。”魏清终于放下了焦虑。

在下坝村,越来越多的村民都有了科技化、机械化种植理念,贴心的电力服务也让大家更加放心。

“我们要端稳自己的饭碗”

一直以来,农民千辛万苦种的大米都只能被当做原材料卖给米厂,利润非常低。凭什么亏的永远是农民?魏清不服。“只管种不管卖,只能站在产业链低端。”他向老农学种地,却要走一条先辈没有走过的路。

他想过在某宝上开店,可开店要拿出2万元买虚假点击量,这位“新农人”不接受这种玩法,果断放弃了网店。又到上海参加农展会,带上最好的大米,却无人问津。他不甘放弃,跑到居民小区支起电饭锅现场煮,居民纷纷过来品尝,魏清一个个加上微信。

回到高淳,很快接连有人在微信上联系买米。他抓紧注册了“禾田越光”品牌,种植面积连续扩大,从200多亩增加到4300亩。

2019年起,国网江苏电力大力实施乡村电气化工程,广泛推广电烘干、电控温等技术,在高淳打造粮食烘干示范区。当时,正准备干农活的魏清遇到了在村里进行线路巡视的供电台区经理史明栋,他便和史师傅聊了聊自己的想法——想把农场烘干设备全部改成电烘干,却又担心电不够。

史明栋当天回去就和所里说起了这件事,很快,供电公司拿来了煤改电方案和走线图纸,经过实地勘察、设计协商,315千伏安专用变迅速落地。

趁着这股浪潮,魏清又引进了4台电烘干机。烘干、仓储、脱壳......农场完全告别了黑漆的煤灰,也解放了农户的双手。“我们设定好相关数值,不需要人24小时值守,人力成本节省约2/3,烘干效率提升了1/3。”

“新农人是农民和商人的集合,我们必须将管、种、收和销售这3+1模式每个环节都吃透,才能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现在我合作社里的两个年轻人已经能接手生产,我准备专心去拓展市场,要把田种好也要把粮卖好。”

曾经为卖米发愁的村民,现在只要专心种好地,一年收入十多万已是稳妥保障。不止下坝村,在整个东坝街道,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正快速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打工人回村投身农业发展。“前行、感恩、思考、创新”,魏清提炼出了4个词。他也相信,在他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电力人始终是他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