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乡村】“现代田园城”的美丽窗口

发布日期: 2022-03-23

苏州太仓市沿江近海、气候宜人,自古就是大米丰产、帝王屯粮之处,故得名“太仓”。东林村将现代科技与娄东稻米文化碰撞融合,是诠释太仓“现代田园城 幸福金太仓”的最美窗口之一。

说起东林村,现任村党委书记苏齐芳满腹感慨。扎根东林30余年,他最骄傲的就是和村民们一起探索出了一条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致富路,把昔日穷村变成资产近3亿元的国家森林乡村、江苏省文明村。苏齐芳说:“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东林村不走寻常路,循环农业的做深做细让东林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创造出更多收益,并向‘零碳’不断迈进,而其中电力给予了重要支撑。”

以米为媒 实现电气化稻米深加工

1924年,东林人宋云山怀揣“实业救国”理想,创办了太仓第一个米厂——聚隆盛米厂。多年来,水稻种植一直是东林村的支柱产业,但传统水稻种植并未给村子带来多大变化。“2004年并村之初,村级总资产不过250万元,每年在生产、基建等方面支出还要100万元左右,一直是负债状态,放眼苏南地区还是太弱了。”苏齐芳回忆。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苏齐芳深知,想要实现“富民、强村”,必须探索现代化农业的道路,他首先想到了大力发展稻米深加工。2010年5月,东林村组建了从事稻麦、果蔬等产业的专业合作社,实行集中管理、连片经营,首先解决了全村450多位失地中老年农民的就业问题,当年盈利超10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财政和农民钱袋子的“双增收”。2013年,在苏齐芳的带领下,东林村开办了金仓湖米业,引进了先进的大米加工设备,形成了年产1.2万吨大米的加工能力。“大米加工电气化改造时,供电人员帮我们一笔一笔地算账,我们多次考察已经实施电气化加工的米厂,发现电气化设备确实方便、好用!”苏齐芳说。

据测算,在同等条件下烘干1吨粮食,采用空气源热泵电烘干用能成本约34.9元,而采用燃油烘干用能成本约126.4元。按每年粮食烘干量2000吨计算,每年可减少用能成本18.3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8吨。省下的钱两年便可回收电烘干项目的静态投资。于是,12台45千瓦的空气源热泵便替代了原有的燃煤烘干机。“用电烘干无明火、无烟尘,洁净、高效、安全、实惠,烘干的稻谷质量也更高了!”村里的老书记张耀忠补充道。

如今,东林专业合作社只要9个人,就能种植管理2200亩土地,电气化设备的广泛运用实现了育种育苗、灌溉施肥、收割储存、烘干包装、冷藏保鲜全程机械化。目前,以富硒有机大米为主打产品的“金仓湖”牌大米成为本地及周边地区“热门”大米,2021年还荣获“江苏十佳稻田综合种养大米”金奖。

变废为宝 把绿色发展当成生命线

稻米产量提高后,处理收割后的大量秸秆却带来了高昂的成本问题……这成了发展路上包括东林村在内诸多农村都曾面临的一个问题。“焚烧污染环境,翻到土里还田会影响土质,小小秸秆成了大麻烦。”不服软的苏齐芳,心里有着大计划:“我们村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麻烦。”

在江苏省、苏州市农业科学院的帮助下,苏齐芳带领村民探索起“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生产”的绿色模式。2012年,东林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秸秆捆包发酵后制成饲料,喂养生态肥羊,再将肥羊粪便、沼渣、沼液等制成有机肥料,通过电灌站、输送管道等还田……“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片田”的“四个一”循环农业,实现了种养绿色协调发展,亩均综合收益超万元。“多亏了供电的支持,供电有了保障,我们饲料厂的生产也就有了保障,年产饲料近6万吨,这个数据填补了国内工厂化生产秸秆发酵饲料的空白。”苏齐芳自豪地说。

解决了种稻、养羊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苏齐芳又把目光瞄准了“低碳生产”。湖羊、澳白羊(澳洲羊和本地湖羊杂交品种)是东林羊业的特色品种,为降低喂养费用,2020年,在供电公司前期勘察和提供建设方案的帮助下,东林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在1000平米的羊舍屋顶装上了功率200千瓦的光伏发电板。光伏不仅能发电,还能为小羊遮阳降温,实现一地多用,资源合理化利用。据统计,羊舍屋顶光伏年均发电量18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0吨。“和供电公司合作,打造绿色‘零碳’乡村,是我们接下来的目标。”苏齐芳说。

融合发展 小豆芽做成大事业

虽已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标杆村,苏齐芳和村民们并不满足现状。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他们决定更新“四个一”,即“一粒米、一颗芽、一头牛、一种菌”,进一步拉长循环产业链。2021年底,东林村建成芽苗菜生产基地——萌芽工坊。工坊负责人王小春介绍,“我们采用全电智能养殖系统,确保生产车间的光线、温湿度达到标准化要求,同时每3.5-4个小时进行一次精准喷灌,这都离不开可靠的电力供应。”

在满足其用电需求的同时,国网太仓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向东林村推荐了“全电共享”模块化租赁的用电新模式。客户可根据需求选择租用相关电力设备,企业可根据生产需求随时退租或买断设备,并能自由增减供电容量,大幅降低资金负担。“有了充足且经济的供电保障,我们在智能控制箱或手机app上设置好生长参数,喷水、调温全部自动完成,真的很省心。”王小春说。

在萌芽工坊,豆芽育苗、洗壳后的污水经处理后都流向了东林村的鱼塘,循环赋能、绿色增值体现在了每一处细节。道路旁整齐划一的太阳能路灯、金仓湖边的小洋楼、配套设施齐全的社区活动场所……如今在东林村,很难看出传统农村的痕迹。据了解,东林村有耕地4400亩,目前已形成粮食、蔬菜、水果、养殖、水产等规模化生产的系列农副产品,成立了10个村级企业共同助力全村经济发展。2021年,东林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5637万元,可支配收入为3100万元。

在东林村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绿色“零”碳乡村的道路上,电力人始终以“最舒心”的服务,助力其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