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太阳一出来 钱包鼓起来

——国网南京市江北新区供电公司助力打造全国首个“零碳乡村”
发布日期: 2025-10-16 信息来源: 中国电力报

“晒着太阳挣钱,炒着茶叶致富。”10月10日,霜降未至,江苏南京浦口星甸街道九华村却已铺上一层“秋金”——4500亩茶田翻起绿浪,1820千瓦光伏板在屋顶、村部、长廊上泛着蓝光。村民刘积龙把手机对准逆变器,屏幕跳出“今日发电63.4千瓦时”,他咧嘴一笑:“太阳一出来,钱包就鼓起来。”

2024年,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向九华村颁发全国首个“零碳乡村”认证证书。从那天起,这个长江北岸的小村落成为观察中国“双碳”战略最鲜活的微观模型。10月10日,笔者来到该村,试图拆解“零碳”背后的四则运算。

减法

把柴火锅“端掉”一年减碳2119吨

九华产茶史可追溯至明代,但长期靠“柴火+铁锅”手工炒制,火候难控、烟味难除,一度成为出口“绿色壁垒”。

2015年起,国网南京市江北新区供电公司把全村电网当“茶叶配套”来升级:19台变压器增容至5460千伏安,70平方毫米裸导线全部更换为120平方毫米绝缘线,3台环网柜、7台分支箱把电缆送到炒茶灶旁。2020年,全村6个作坊的118口铁锅实现“电代柴”,杀青机、理条机、烘干机一条龙作业,杀青温度误差控制在±1摄氏度,茶叶氨基酸含量提升8%,单价提高20%。

“以前一担柴火120元,现在一千瓦时电0.52元,炒一斤干茶成本降低1.6元,烟没了、衣不熏、树不砍。”合作社理事长张振华算了一笔账:全电化后,每年减少柴火820吨,相当于保护林地1100亩,间接减碳1800吨,加上光伏贡献,全村年减碳2119吨,相当于11万棵树。

加法

把屋顶“变现”阳光收益115户全覆盖

九华村的410户村民中,有115户安装了屋顶光伏,装机容量1.82兆瓦,采用“全额上网”模式,年发电量212.5万千瓦时。

“安装前我最担心漏雨,供电所给我签了‘防水20年’协议。”村民王家芳家45块组件年发电1.5万千瓦时,扣除贷款利息,净收益1800元,“比养两头猪还省心。”

为了让光伏“建得起、并得上、收得回”,星甸供电所开辟“绿色通道”:备案、并网、补贴申报“一窗受理”,平均接电时间从45天压缩到12天;每月15日为“光伏义诊日”,实现红外测温、MC4插头紧固、逆变器清灰“体检”全覆盖。三年来,九华光伏设备年等效利用小时数保持在1168小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

乘法

把茶园“叠层”茶上发电 茶下生金

一条6米宽的柏油路蜿蜒上山,路左侧是2022年建成投运的500千瓦“茶光互补”试点:光伏板距地3.5米,立柱间跨度10米,大型采茶机可自由穿梭。

“板上发电、板下种茶,一地生两金。”村支书滕腾蹲下身捏了一把土,“夏天光伏遮阴,地表温度降低3摄氏度,茶叶氨基酸提高5%,春茶开园比邻村早5天,价格高一成。”

目前,央企广核集团已与九华村签订1800亩“茶光互补”合作开发协议,总投资2.1亿元,装机40兆瓦,年均发电4800万千瓦时,茶青收入预计再增800万元,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保底分红3%、保底租金1200元/亩·年。

除法

把排放“归零”碳账单折射乡村治理新模式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屏,跳动着实时碳账本:左上角“‘直接排放’0吨”,右上角“‘净排放’0吨”。系统由国网江苏电力“双碳云平台”接入,涵盖48类数据,每15分钟刷新一次。

“归零”不是算术游戏,而是系统治理——交通:全村52辆私家车中47辆为新能源车,占比90.4%;新建8台7千瓦交流充电桩,所有公交站台加装光伏顶棚。建筑:新建农房全部执行75%节能标准,既有房屋改造386户,空气源热泵供暖占比100%。路灯:187盏风光互补LED路灯,年节电3.7万千瓦时。碳汇:4500亩茶园、2100亩林地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3200吨,抵消剩余间接排放后仍有1000吨“富余碳汇”,已通过南京碳排放交易中心售出,为集体增收5万元。

离开九华时,夕阳把光伏板染成金色,茶山上方新建的“茶光互补”示范棚正在立杆,滕腾指着远处说:“等明年40兆瓦全部投运,我们准备把碳汇卖到欧洲去,让九华的茶香带着‘零碳’标签飘向世界。”

从“柴火灶”到“光伏板”,从“卖茶叶”到“卖碳汇”,九华用八年时间写下了一个中国式乡村碳中和的生动注脚:只要算清加减乘除,零碳并不遥远,绿水青山完全可以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的“阳光银行”。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