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电力巡检,我们常想到高空架线上的“蜘蛛侠”或电线杆旁的身影,却鲜知在地下数十米处,还有一群守护者穿行于幽深隧道,守护城市“电力动脉”。 七月的南京热浪滚滚,城市用电负荷节节攀升。7月24日,记者跟随国网南京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人员,深入江底的220千伏秋藤—望江电缆隧道,体验了一场特殊的地下巡检。 220千伏秋藤—望江线自去年建成投运后,打通了区外来电跨越长江进入南京的最后一处关键节点。这条线路的电缆部分总长超过20公里,其中一部分就深埋在江心洲岛下数十米处。 当天上午,在江心洲环岛东路旁的电缆隧道入口,国网南京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电缆检修班副班长翟超超和同事已准备就绪。安全门开启后,翟超超迅速从工具包取出气体检测仪。“含氧量20%,无有毒有害气体,可以进入!”他紧盯屏幕跳动的数字确认无误后说,“隧道空间密闭,这道‘气体检测关’是作业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检查完工具装备后,记者一行人沿着长长的楼梯向下行进。越往深处,地上的燥热感也逐渐消散,当抵达地下约36米深的隧道入口时,记者不禁发出感叹:“想不到这么宽敞明亮!”圆形洞口内,一条平整的巡检通道在中间延伸开去,两侧整齐铺设着黑色外壳包裹的电缆,层层叠叠,颇为壮观。 进入隧道的瞬间,体感温度骤然下降,实时监测显示这里仅有23摄氏度,与地面37摄氏度的高温形成鲜明反差。翟超超手持红外测温仪,一边走一边扫描两侧电缆。他的同事紧随其后,麻利地戴上绝缘手套,用钳形电流表环绕住电缆进行检测。 “夏季城市用电负荷攀升,电缆传输压力增大,巡检能及时发现缺陷消除隐患,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翟超超介绍,作为迎峰度夏的重要线路,220千伏秋藤—望江线的巡检频次已从常规的每3个月一次加密至每月一次。 巡检过程中,记者注意到隧道内两侧的电缆并非笔直铺设,而是呈弯弯曲曲的蛇形,这是为何?“这是特意设计的蛇形铺设。”翟超超停下脚步,用手轻轻拍了拍身边的电缆解释道,电缆受天气影响会热胀冷缩,若铺得笔直没有预留度,膨胀或收缩时可能会因拉拽受损,这种铺设方式正是为了化解热胀冷缩的安全隐患。 沿着隧道一路向前,记者发现每隔5米左右,电缆线路上就会有一个金属固定装置。“这叫抱箍,相当于电缆的‘固定器’。”翟超超用手晃了晃抱箍,它纹丝不动,“电缆传输大电流时会产生电动力,可能导致轻微震动,抱箍能防止电缆在震动中碰撞磕伤。” 相比于线路上的抱箍,电缆对接处的装置更为复杂,这里也是翟超超他们的重点巡检区域。“接头就像电缆的‘关节’,必须重点关注。”翟超超边操作边说。 “地下巡检和地上架杆线路巡检差别很大。”翟超超一边往前走,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这两种巡检他都亲身参与过,“在隧道里待久了,不看手机都不知道外面时间。”若遇上5公里左右的巡检线路,一天要在隧道内工作8到10小时。为节省时间,他们常带着面包、饼干和水,中午就在隧道内简单用餐。 虽然地下凉快,但长时间待在封闭空间,对体力和专注力都是考验。经过2个小时的细致检查,当天1公里长的隧道巡检工作顺利完成。翟超超和同事的额头上已渗出细密汗珠,身上的工作服也被汗液浸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