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林师傅的“新”发现

发布日期: 2025-01-24 信息来源: 苏电牛思

不出意外的,农历小年这天,林寿新扒拉完中饭,回到办公室揣上前几日购买的春联、福字,背着翘边的电工包,小跑着下楼,骑上电瓶车,向马集街道驶去。

“快过年了,去老林家看看,给他送副春联,增增喜庆。”林寿新是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六合供电服务中心马集供电所的台区经理,2001年入职的他做这一行20余年了,老林是他服务的2420户客户之一,住在马集街道尖山社区。

几番弯绕,林寿新在一户敞着门的土房前停下,房内,一个头发全白、双腿失能的老人窝在木板上享受午后的阳光。“他就是老林,林必祥。90多了,无儿无女,从我上班开始就这样了。”

林寿新走进屋,拿出春联交给老人、随后进屋、打开配电箱、按动几下空气开关、确认正常、在屋内转了一圈,用土话唠叨着:“春节了,给你送副春联,自己在家要注意用电安全,插座别插太多电器,有啥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

林寿新是本地人,刚上班那会儿,每月到了日子,他就拿着电费发票,挨家挨户地提醒缴纳电费,约莫4、50户会皱着眉头跟他说:“电工师傅,这个月没收入,能不能缓缓再交。”

20多年前,农村户户靠着门口的几亩田谋生,没什么工作机会,到了荒年没有收入。还有的苦于疾病,吃饱饭已不容易。林寿新没有多想,用自己的钱帮“邻里邻居”的村民缴了电费。他和林必祥就是这样打下交情的。

“有的下个月赚上钱了,就把钱还我,没有的也就算了,那时候各家没多少电器,电费一个月10块、8块的,我本来也没想着找他们要,总共多少钱不记得了。”林寿新说。

喜人的是,有“电费困难”的村户越来越少了,到今年,他手头还在帮助的只有4户。

数量是慢慢变少的。村子里的孩子们接受了基础教育,长大后去城市里打工,银行卡绑上每月自动扣费功能,即可“无感缴电费”;一些青壮年,也选择农忙时回村干活、农闲时出村打工,日子蒸蒸日上。

“你看,这些大门上锁的,就是出去打工了,要小年过后才回来。”一圈转下来,果然近80%的房屋都是锁门的状态。

没锁门的居住者,基本都是留守老人,或苦于先天疾病和突发变故的“五保”户,随着国家关怀措施越来越完善,“五保”户一个月从政府那能拿到保障温饱的钱,还有15度的电费补贴。

“他们用不了多少电,基本电费补贴能覆盖。这几年,我帮忙做的,更多是为腿脚不便、用不好手机的点一点手机,进行缴费了。”林寿新的话散在带着炮竹味的风里。

作为大家的“电工师傅”,每家每户的电表箱上,林寿新的照片和联系方式都贴在上面,年里面,“求助电话”常打来。

“打工的人一年不在家,回来发现电灯泡不亮了,就给我打电话,过年嘛,灯是必须要亮起来的。我就骑个车去帮一下,也拜个年嘛,一年可能就见这一面咯。”

除夕前,林寿新和所里共11位台区经理们要把管辖范围内的村户再跑一遍,检查用电安全,提供用电帮助。结束一日工作,夕阳照射在林寿新的回家路上,骑着电瓶车的他哼唱起了最喜欢的一首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这或许是千千万万台区经理的生活写照。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