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追寻光,“橙”为光

发布日期: 2022-10-21 信息来源: 国网南京供电公司

说到橙色你会到什么?阳光、希望、温暖。

大家知道吗?对于石城南京的百姓们来说,有一抹特殊的橙色。这抹橙色是美好生活的守护者,也已成为了光明、希望和温暖的代名词。他们就是南京石城共产党员服务队。

成立13年来,服务队把为民服务作为奋斗坐标,把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事,用不忘初心的“心灯”,点亮了万千群众的心窝,今天,跟随南京供电公司融媒体工作室的记者张书玮,走进这抹闪电橙的故事。

【记者简介】

曾跟随公司援藏队伍,在海拔5000米的山路上颠簸;也曾同电缆运检工猫着腰在阴冷潮湿的隧道中穿行;曾在零下十度里和抢修队员一起扛大风、冒大雨;也曾在40℃高温下记录不停电女孩的汗如雨下……她努力做一个追故事的人,先感动自己,再感动观众。

作为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的“小编”,她用敬业、专业、乐业以及熬夜,为公司融媒体平台挣得口碑。曾牵头南京石城供电抢修服务队获评全国诚信之星、迎峰度夏保供电等重大主题宣传。《不负每一度电的爱》等多项融媒体作品获评南京优秀政务新媒体传播案例,公益视频《就地过年 无论多远爱总会抵达》《你好,不停电女孩》《100秒,献给100周年》等被人民日报、国资小新新媒体平台转发。


大家还记得2020年底那场世纪寒潮吗?那天,我接到紧急任务,去石城共产党员服务队抢修现场采拍。当时,“石城”对我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

石城共产党员服务队在高云岭抢修

这是服务队在高云岭抢修的照片,从傍晚6点到凌晨12点,队员们在零下10℃里,顶风冒雪地查找故障、紧急抢修、恢复送电……不吃、不喝、不休。当时,我托举相机的手冻得毫无知觉,风雪捶打着我的面庞,每一秒钟在我这儿都被无限拉长。我忍不住问57岁的老队长张代飚:“累吗?”他告诉我,在他看来,这些苦是电力人必须吃的,也是党员必须抢着吃的。

那一刻,我很受触动,也决定要走近石城、了解石城……这一年多来,我跟着服务队一次次“闻令而动”,也一次次看见了这群具有铁一般信仰和本领的队员们亮旗践诺,冲在前、顶在前、干在前。用热血和责任,守护着一座城的温暖。

去年6月,南京突遇强对流天气,凌晨1点,我又一次赶到了服务队的抢修现场做报道,刚在暴风骤雨里结束抢修的师傅们全身浸透了汗水、雨水和污泥。“必须连夜将可能影响线路运行的树枝清理干净。”没有休息,队员赵金玉便又蹭蹭上了树。

队员赵金玉在风雨中清理树枝

风雨没有丝毫同情,好几次我被吹得几乎摔倒。而赵金玉却攀在树上修剪了近一个小时,又徒手和同事们将几百斤种的断枝手提肩扛到工程车上。原本就空着肚子的他,加上高强度工作,凌晨2点坐上回程的车,几近昏厥……赵金玉说,这样的恶劣天气里,任何一条线路出问题都要有百姓遭罪,所以,再苦他们也要巡检,再险他们也要抵达。

越是艰险越向前,小到日常抢修,大到阜宁风灾抢险、防汛保电,服务队似乎早已习惯与险情赛跑。然而2020年年初为南京“火神山”送电的任务,是一场他们400余次重大应急抢险中,从未经历过的比赛:与死神竞速。

当时疫情初始,身处高风险的医院,身着用纱布口罩、防毒面具拼凑出来的装备,能不能挡住病毒?谁心里都没有底。但面对11天完成送电的承诺,所有队员都选择了战斗。装备连轴转、人员两班倒、24小时不停工,患过心梗的老队长张代飚甚至把速效救心丸、降压药揣进兜里。

我问老队长为何要这么拼,他说“若能早一天送电,就能多救一个病人,这不仅是一份任务,更是一份承诺。”就这样,从供电方案拟定到送电成功,原本43天的工作量,服务队仅用9天就全部完成。

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这支为“石城”南京而生的队伍,一次又一次用行动证明自己无愧于“石城卫士”的称号,修炼成为全国“诚信之星”。  

而就是在我采访报道全国“诚信之星”的过程中,一封感谢信引起了我的关注,这封信背后的故事,让我明白,所谓“诚信之星”,不仅是有诺必践、使命必达,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也是群众小事映照党员初心,住进百姓心窝里。

石城队部墙上的感谢信

图上这封手写的感谢信,现在仍挂在服务队队部的墙上,它有半个人那么高,“你不是我的亲人胜似亲人”感激之情刻进字字句句里。石城共产党员服务队党支部书记赵艳告诉我,写这封信的人已经去世了,但10年来,只为一个小女孩,他们一群人一直在坚守。

郑雅雯和队长曾显庭、党支部书记赵艳一起

照片里这个笑容灿烂的18岁女孩,就是写信人的孙女——郑雅雯,她患有先天性哮喘,5岁失去妈妈,9岁时小叔叔脑溢血、10岁爷爷过世,11岁时奶奶离开,父亲也患上了抑郁症……似乎世间所有的伤痛都无情地砸中了这个女孩。

但雅雯也是幸运的。2012年,服务队上门修理电灯时,雅雯落寞的神情像针一样扎进了队员们心里。从那以后,服务队便接过了照顾雅雯的重担,这个担子服务队一挑就是10年不曾放下。队员们每个月都会雅雯送来生活用品、陪她聊天,赵艳还会帮她剪指甲、梳头发。

“人生的第一件羽绒服,是12岁那年赵阿姨送的新年礼物,蓝色。”雅雯告诉我,那是她最喜欢的颜色,也是在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又有了“妈妈”。

我随石城共产党员服务队去郑雅雯家里采访、拍摄

去年夏天前夕,我又一次跟着服务队来到雅雯家,这一次,服务队送去了新的空调,我不会忘记那天她眼里的期盼和幸福。听雅雯说,2021年4月,她加入中国共青团后,第一通电话就打给了赵阿姨,她说入团不为别的,就想像服务队的叔叔阿姨们那样,帮助更多人。

是怎样的温暖,才能从点亮一盏灯,变为照亮一片心。不仅是雅雯,成立17年来,群众的需求在哪里,队员们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他们把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事,用不忘初心的“心灯”,点亮了万千群众的心窝。他们不仅负责辖区内的用电保供,敬老助残、扶弱帮困、献血捐物……他们将点滴之爱汇聚成大爱暖流,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如今,我也已成为“石城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一名“编外”志愿者,疫情期间,我多次跟着服务队去和核酸检测点紧急接电,去社区做志愿者。从“追寻光”,到“成为光”,“逆行”已然成为了我的“必选题”。每次跟着赵艳书记去做志愿服务,她总有接不完的电话,电话那头全都是找她帮忙的社区工作者们。她总说,“能做一点是一点,能帮一个是一个,大家信石城,我们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在我跟踪报道石城的这一年多里,我陆续推出了融媒体作品17个。现在石城队部里播放的视频,大多是我一帧帧策划、拍摄、制作的。正是因为一次次亲眼看见、亲身感受石城人用光筑起屏障与黑暗对抗,用爱点燃星火为生命续航,也更加想用笔和镜头,讲述坚实电力保障背后万千电力人平凡中的坚守。迎着光,走在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道路上,我也将步履不停,让更多爱的火种,播撒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点亮万家灯火,温暖千家万户。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