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铸造坚强电网 赋能绿色发展

发布日期: 2025-10-30 信息来源: 中国能源报

10月27日,《中国能源报》刊发通讯《铸造坚强电网 赋能绿色发展》,报道“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大力推动特高压电网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供电保障,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面向“十五五”,公司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十五五”规划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在这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作为能源系统基础支撑的电网,以纵横九州的钢铁动脉和跨越山河的绿色能量,勾勒出大国能源的铮铮骨架。

“十四五”铸就非凡——我国特高压直流线路长度由2.8万公里增至4万公里以上;华中四省、川渝地区构建形成特高压交流主网架,华北、华东主网架布局持续优化,特高压交流线路长度由1.4万公里增长至超过2万公里;跨区特高压直流通道输送清洁能源电量较“十三五”末增长70%……

“十五五”蓄势待发——电网将被赋予更宏伟的使命,以更加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灵活智能之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更在全球能源转型中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特高压全球领跑,能源“大动脉”重塑发展格局

“十四五”时期,中国电网最引人瞩目的成就,莫过于特高压工程的规模化建设和技术上的全面引领。这不仅是物理距离的跨越,更彰显能源资源配置能力的革命性提升。

“十四五”时期,特高压实现从“骨干网”到“主动脉”的蜕变。截至目前,国家电网累计建成“22交20直”特高压工程42项,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3.7亿千瓦,较“十三五”末提升30%。五年间,陕北至湖北、白鹤滩至江苏、陇东至山东等8条特高压直流大通道相继投运,特高压直流线路长度从2.8万公里延伸至4万公里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已形成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区域间高效互联的坚强电网格局,西部北部丰富的能源资源得以转化为澎湃的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中东部负荷中心。

特高压的意义,不仅在于“输得多”,更在于“输得绿”。

“十四五”时期,特高压工程在服务新能源发展上扮演了关键角色。首条“风光火储一体化”外送通道(陇东至山东)、首条“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外送通道(宁夏至湖南)建成投运,开启新能源远距离、大规模、高效率输送的新纪元。同时,通过优化存量通道的电量结构,2024年跨区特高压直流输送清洁能源电量已达约4200亿千瓦时,较“十三五”末增长70%,占比接近60%。

在规模与结构跃升的同时,特高压核心装备也取得重要突破。长期以来,特高压套管、分接开关等关键组部件受制于人。“十四五”时期,国家电网成功攻克这些“卡脖子”难题,有力提升特高压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标志着我国从电力装备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坚实迈进。

更令人振奋的是,特高压输电技术也在不断迭代。世界首套“±800千伏、800万千瓦”特高压柔性直流系统成套方案的研发,以及世界首个“双八百”特高压柔性直流工程——甘肃—浙江工程的启动,标志着直流输电技术迈入新时代,为藏东南、沙戈荒等偏远地区新能源的开发外送提供了“金钥匙”。此外,即将建设的藏东南—粤港澳大湾区工程,更将以四端拓扑、4000米以上海拔、1000万千瓦容量等多项世界第一,引领全球柔性直流技术发展。

创新活力释放,智慧电网赋能绿色转型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是电网的“智慧大脑”,一系列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核心驱动力。

为应对大规模新能源外送、多直流馈入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等形势要求,特高压电网技术在拓扑结构、柔性输电、高海拔建设等方面着力创新和工程应用。

作为首条采用混合级联输电技术的直流通道,白鹤滩至江苏工程集成特高压常规直流输电技术与柔性直流技术的优势,有效化解多回直流密集接入地区的安全运行压力。川渝特高压交流、金上至湖北特高压直流工程送端站址均达到3000米以上,为特高压进入高海拔地区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数据基础。甘肃至浙江工程是首条送受端均采用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建设的输电通道,首次应用4.5千伏/5千安级别的换流器件。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工程是首个采用四端拓扑结构、输送容量最大(1000万千瓦)、换流站海拔最高(送端站址超过4000米)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对适应后续进一步西移、北移的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外送需求具有重要创新示范作用。

在地方实践层面,数字化转型浪潮汹涌。以宁波为例,作为国家电网数字化配电网综合示范区,其通过打造浙江首个地市级数据底座“宁波域”,建成全国首个省地联动电网仿真实验室,推动数据从资源向价值转化。

在国网江西电力数字化大厅,“电网一张图”实时感知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等各类设备的运行情况,对电网“一草一木”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其汇聚江西省60万个分布式光伏站点数据,实现实时可观、可测、可控,促成新能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从追赶到领先,电网领域的创新版图正在全面扩张。

用电营商环境优化,点亮万家灯火

电网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电网的坚强,最终体现在用户感知上。2024年,杭州全域供电可靠性接近99.999%,户均停电时间仅6分钟,达到全国最优、国际领先。北京、青岛、天津等12个城市户均停电时间进入1小时以内,达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满分标准。这背后,是“不停电”就是最好服务的生动实践。

针对工商业用户和重点项目,电网服务不断创新。在浙江,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改革落地宁波,实现“进一家门,办多家事”;在江苏,累计建成135个“开门接电”示范园区,“获得电力”水平全国领先,全力支撑江苏“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电网服务被赋予全新内涵。宁波开创性推出绿电交易模式,成功诞生全国首张“绿色电力交易凭证”,为外向型企业应对国际碳壁垒开辟了新路径。舟山港的四大港区实现高压岸电的全面覆盖,积极打造“风—光—储—网”港区微网,有力推动“绿色港口”建设。

看向新蓝图,电网发展攻坚突破

“十五五”时期是电网发展承上启下、攻坚突破的关键五年,多条技术路线并进,特高压电网继续西进北扩,数字化电网加速布局,市场机制不断完善,这些要素共同构成未来电网发展的坚实框架。

展望“十五五”,新能源将迎来更大规模发展,“风光”发电装机有望持续高速增长,对传统电力系统的冲击愈发显著,这意味着电力系统必须加速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变,电网将继续肩负推动能源转型的重大使命。

在此背景下,特高压工程建设将进一步提速,通过科学规划特高压输电通道布局,重点推进“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外送通道建设,以及与海上风电基地配套的特高压输电工程。特高压工程建设管理将持续加强,立足质效,确保特高压输电通道按时投产。同时,特高压输电技术创新将提升其输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充分发挥特高压在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大动脉”作用。此外,藏电入粤、疆电入川等十余回特高压柔性直流工程将相继建设,高海拔、多端柔性直流等技术将更成熟,推动我国能源开发布局进一步向西部、北部延伸,为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一方面,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将进入“深水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将与电网业务深度融合,提前预测设备故障和电网运行风险,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效应对新能源的波动性难题,提升微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的可观、可测、可控能力,从而推动电网向更加智慧、更加灵活、更加友好的方向演进。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电氢耦合等新模式将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将更加高效,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核心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供电服务将更加追求卓越与价值创造。电网企业将不仅是电力供应商,更将成为“能源管家”和“绿色伙伴”,通过深化电力市场改革,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能效服务与碳管理服务,助力全社会节能降碳。此外,供电服务将更加精准、智能,深度融入城市治理和乡村振兴,让人民群众在能源变革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三江潮涌到雪域高原,从东部沿海到沙戈荒腹地,一个更绿色、更智慧、更坚强的中国电网正在加速构建。在推动能源革命、实现“双碳”目标的征程中,电网将继续更加绿色、智能、高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