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电力这十年】科技创新高地加速崛起

发布日期: 2022-11-11 信息来源: 江苏电力报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术是求不到、买不来的。”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工集团考察时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电力系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累累硕果:世界首个特高压电力管廊穿越长江,苏州南部电网500千伏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工程给电网加装“智能导航系统”,领跑世界的高效灵活二次再热发电技术率先应用,世界首座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网发电……

搭建职工创新“大舞台”

10月26日,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由工会主席和劳模工匠、班组长代表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对所属信通公司的6个创新项目进行评审,最终运检二班的《光纤配线架监控装置的研制》等4个项目获得“班组质量奖”。

基层班组围绕创新课题开展研讨

“设立‘班组质量奖’,目的是激发班组员工的创新创造热情。”该公司工会主席徐建楠介绍,立足班组日常业务工作,基于需求、问题、效果导向,能消除工作隐患、深化智能应用、提升工作质效等的方法、思路,均能获奖。自2020年4月设立以来,该公司生产一线已诞生创新成果789项,平均每百人超过12项。其中,48项成果为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系统首创,占比达6.7%,还获得了89项专利。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过去10年,江苏电力系统着力培厚创新土壤,积极为职工创新创造搭建广阔舞台,仅国网江苏电力就建成各级各类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319个,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突破5000人,实现了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建设在各层级、各领域、各专业的全覆盖,并广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和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

针对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涉及专业多、亟需多专业协同攻关的实际,2020年7月,国网江苏电力创建了8个跨区域、跨专业、跨单位的创新工作室联盟。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经验交流、成果发布等主题沙龙活动50余次,形成创新成果1600余项。

不仅如此,江苏电力系统发供电和施工企业还联合起来,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2020年9月16日,江苏能源电力企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成立。该联盟首批共有来自10家能源电力企业的72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加入,彼此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研发实践有了新平台。

创新工作室联盟举办业务交流活动

在江苏电力这块肥沃的创新土壤上,点燃的职工创新“星星之火”,已经形成“燎原之势”。

据统计,十年来,我省电力企业申报的QC成果数量逐年增加,累计申报超过3000项,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其中,400余项成果被推荐到中国水利电力质协和省质协;有100余个QC小组荣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位列省内各行业之首。

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带来了知识产权专利量质齐升。以国网江苏电力为例,目前已拥有授权有效专利超过1万件,仅去年就获得1998件。据统计,2019年至2021年,该公司共有近300件专利或软件著作权通过许可使用、合作实施、质押融资等方式实现价值创造,合计获收益约2400万元。

小变革也能催生大突破。十年间,国网江苏电科院朱洪斌、无锡供电公司何光华两位一线技术工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勇闯核心技术“无人区”

十年来,江苏电力系统在大力推进群众性创新的同时,直面挑战、抢抓机遇,以技术高地建设为抓手,占领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国网江苏电力建成国家电网公司、省政府实验平台23个,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与紫金山实验室共建伙伴实验室。

公司员工在电力北斗实验室攻关核心技术

华能江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推动成立海上风电技术研发中心,与华北电力大学等10余家单位组建技术创新联盟。

江苏核电有限公司设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核电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推动核电国产化。

……

这十年,江苏电力系统创新引擎轰鸣,创新成果喷涌而出——

2012年12月12日,四川锦屏—江苏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将特高压直流输电能力由此前的640万千瓦提升到720万千瓦,代表了当时世界直流输电技术最高水平!

2015年9月,国家能源集团泰州发电有限公司建成世界首台百万千瓦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2019年6月,被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的该集团宿迁发电公司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机组全面投产,奠定了我国二次再热技术发展的主导地位。

2015年12月,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南京220千伏西环网UPFC工程投运,在世界上率先采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MMC)技术,替代一条总投资超10亿元的新建线路;两年后,苏州南部电网500千伏UPFC工程投运,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对500千伏电网潮流的灵活、精准控制。

南京220千伏西环网UPFC工程检修现场

2016年6月,国网江苏电力建成并投运“大规模源网荷友好互动系统”,将电网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提升至国际领先的“毫秒级”。

2019年9月,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投运,成为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超长距离GIL创新工程。

2021年11月,亚洲首个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在如东建成投运,打通了制约海上风电场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的瓶颈。

今年7月,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投产,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常规直流加柔性直流的混合级联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当下,提升源网荷储互动能力,江苏也争做示范。

今年5月26日,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投产。该项目创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体系,核心装备100%国产化。

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的同时,江苏电力系统各单位还将目光投向国际舞台,推动创新成果向国际标准转化。

公司青年骨干探索电网潮流灵活控制技术

在UPFC领域,国网江苏电力已布局包括1项IEC标准、4项IEEE标准在内的成套系列标准。“这一系列标准的发布,实现了潮流控制技术从‘技术追赶’到‘技术引领’的转变,巩固了我国在柔性输电技术应用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国网江苏电科院副院长李群表示。至今,国网江苏电力已牵头编制国际标准20项,其中6项已正式发布。

提升创新创造“驱动力”

曾几何时,创新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长期面临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畅的痛点。为此,江苏电力系统不断探索。

2016年6月15日,国网江苏电力举办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竞拍会,12项优秀群创成果的生产使用权被7家集体企业拍得,成交总额54.8万元。拍卖所得全部奖励给了创造成果的职工。

2019年11月,国网江苏电力发布《关于机制体制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工作意见》并成立双创中心;2020年,发布《中长期激励指导意见》,在国家电网系统省级电网企业中率先实施成果转化项目分红激励,形成“孵化-转化-激励”的创新循环机制。目前已累计向370余名员工兑现项目分红610余万元,极大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热情。

“我们把创新成果的孵化培育和转化应用作为重中之重,创新采用专家现场见证、用户实际应用等培育模式,有效提高了孵化质量。”国网江苏双创中心副总工程师邓洁清介绍,自2020年起,国网江苏电力设立成果孵化转化专项资金,已累计投入9000余万元,加速推动创新成果由样机变为产品、由产品变为商品。

2021年4月,国网江苏电力还与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合作机制,在政府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线上平台开通“国网江苏电力线上技术交易店铺”,打通创新成果向外转化、推广的“任督二脉”,至今已有近百项创新成果挂牌交易。

双创中心组织创客沙龙活动

全省发电企业也纷纷结合实际,出台办法促进员工创新创造。2020年,华能江苏公司订立了首个“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根据合同,首席专家、首席技师的岗位工资可享受厂级待遇,每年补贴标准分别达10万元、8万元。激励之下,该公司已有近百项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既有物质奖励,更有精神褒扬和个人发展激励。

“这是一场激情的盛典,这是一个荣耀的时刻。我们在这里赞美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我们在这里传颂劳模精神、工匠情怀。”2017年4月26日下午,国网江苏电力在大礼堂举办首届“苏电工匠”颁奖典礼,隆重表彰首届10名“苏电工匠”。

截至目前,国网江苏电力已评选三届共30名“苏电工匠”,广泛宣传报道其不凡业绩和成长经历,激发了广大员工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此同时,国网江苏电力从体制机制入手,完善职务、职员、专家3种职业发展序列,明确在3个发展通道中的转任条件,通过选拔任用、专家评选等方式拓宽创新人才成长空间。近5年,就新增省部级及以上专家180人,高技能人才比例达85%。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