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噼里啪啦、咚咚嚓嚓——”新年来临时,记者站在南京溧水和凤镇骆山村村口,感受着热闹非凡的“年味”。 这份“年味”来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骆山大龙」。 「骆山大龙」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相传当年骆山村进士杨培庵进京赶考途中救治了一条受伤的小白龙,为报救命之恩,小白龙便行云播雨,造福骆山百姓。为感念小白龙,骆山村便有了新春舞龙的习俗。 舞龙队员抬着大龙走过村庄,寓意将好运送至每家每户 舞龙现场,一人手拿红珠,戏引着一条由数百人手抬肩扛、长约百米、白底红纹的龙,数十名孩子手举祥云围龙蹦跳。龙从村子里穿过,家家户户开门迎接,并在门前点燃冲天的炮竹。“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喜庆氛围蔓延在村头巷尾。 但因组织一次舞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过去村子穷,没有多余的钱用在舞龙上,几十年才能舞一回。「骆山大龙」几经沉浮,一度中断。 经历三代传承的陈记保回忆,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村子里的经济向好。为了庆祝,1983年,村民自发筹款,重新组织起了舞龙队伍,小白龙得以重翔天际。 骆山村村民、国网南京市溧水区供电公司和凤供电所员工杨昭胜有幸参与了那年的舞龙:“那会我还是小孩子,在旁边‘跳云’,全村热热闹闹地过年,特别开心。” 杨昭胜(左)和同事在舞龙仪式现场保电 1992年,杨昭胜入职和凤供电所,从跳云的小孩子成为了守龙的村电工。 “上世纪的时候,村子里舞龙,我就跟着龙走。龙到哪,就用绝缘工具把进户线挑起来,不然龙身很可能刮断电线,发生故障。”杨昭胜回忆。 回忆成了过往。2000年后,骆山村实施农网改造。村子的电线杆从木头杆变成结实的水泥杆,进户线换成了绝缘性更好、直径更粗的铜芯线。生活变好,各家房子越盖越高,进户线安装位置随之上移,现在舞龙碰不到进户线了。就连龙身子里的照明,也从易灭的蜡烛变为充电的手电筒。但保电工作一如既往。 “跟之前比,村子变美了,几乎不停电了,20年来用电量翻了36倍,基础设施好了才能发展产业。”杨昭胜感慨。 如杨昭胜所说,依山傍水的骆山村,依托天然禀赋及完善的基础设施,近几年大力发展粮食种植、茶叶、鱼虾养殖、民宿等多样化产业。 骆山村口,写着“骆山大白龙”字样的门 “我们村一家茶叶合作社是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采茶季就从村子里招工,给大家提供了就业机会。这几年,村子人均收入每年有7%至8%的增幅。”骆山村村委书记王建辉表示。 产业兴,村民富,白龙腾。2020年至2023年,「骆山大龙」连续舞了四年,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 “腊月正月到骆山看龙”成了周边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娱乐活动。王建辉告诉记者,2023年春节,近8万游客在骆山村现场观看舞龙。结合热度,骆山村计划进一步打造文创产品,拓宽「骆山大龙」的IP产业链。 杨昭胜(左)与同事检查龙身中的电灯 和「骆山大龙」一起成长的还有骆山村内的充电桩数量。 “从2020年的0个到如今6台公用桩、9台家用桩,居民和游客出行的后顾之忧越来越少。许多外出打工的村里人也开车回来参加舞龙。”杨昭胜说。 在常州工作成家的骆山村人杨勇就是这样。以前,都是杨勇的父亲参加舞龙,今年父亲舞不动了,就给杨勇打电话,杨勇二话不说报了名、请了假,开新能源车从常州赶回来,今晚活动结束还要开车回去。 “让‘大家的龙’飞起来,是应该的。”问及原因,杨勇只说了简单的一句话。 不只是杨勇,在舞龙的时候,因为体力消耗巨大、草地湿软,不少人脚滑摔倒、手臂发软。所以在龙旁,总有一批“随时替换”的人,累了就换,像一场“守龙车轮战”。 舞龙表演 四百年车轮滚滚,小白龙跨越时间飞向了新时代的广阔天地——2024年2月2日国家文旅部“点亮中国”仪式在南京举办,「骆山大龙文化节」作为“点亮中国”系列活动,同时也是“水韵江苏·龙舞展示展演”江苏省文旅厅主办的重点活动之一。 王建辉表示,今年春节期间周边民宿预订火热,看龙灯,放焰火,住民宿,吃农家餐......「骆山大龙」或将在甲辰龙年迎来新的“腾飞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