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期间,在南京南站,每天有数百列高铁发出,“千龙”疾驰确保每位旅客准点、平安抵达目的地。在这背后,是地下电缆“金龙”在供电保障。为了确保高铁正常运行,有一群“御龙高手”时刻关注着电缆线路的运维。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跟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电缆运检中心检修班班长吕立翔,深入地下20米,对220千伏高铁南站电缆进行了一次日常“体检”。 给地下20米电缆“体检”,一秒从寒冬穿越到初夏 “打开有毒气体检测仪。” “仪器打开,氧气含量正常、无有毒气体。” “好,可以进入隧道。” 在密闭空间作业,出于安全考虑,进入前,吕立翔和同事进行了气体检测,确认没问题后再进入地下。 1月31日,南京天阴阴的,不时下起小雨。江宁区宏运大道路边小坡上有一处隐蔽的工作井,现代快报记者身着厚重棉袄跟随吕立翔,经过通向地下的旋转楼梯进入220千伏善南·南牵线电缆隧道。 据悉,这条电缆隧道始于220千伏南站变电站,横穿机场高速、秦淮河,终止于铁心桥附近的南牵引站变电站,全长4.34公里,为高铁南京南站供电提供有力保障。 “用手电筒仔细照一下电缆外护套,看看有没有龟裂痕迹。”“这个接头旁边的接地线有一些发热,旁边螺栓有些松动。”在隧道里,吕立翔和同事拿着红外测温仪、钳形电流表等工具巡检两侧电缆负荷电流、接地电流等情况,并检查隧道内状况,包括是否有漏水、支架螺丝松动、电缆接地系统异常、电缆接头发热等问题。如果现场就能处理的问题,他们立刻解决,处理不了的,就先认真记录并及时上报处理。 当给记者介绍起检修内容时,吕立翔滔滔不绝,“利用热成像原理的红外测温仪,可以检测到电缆本体及附件上有没有发热。重点查看的是电缆接头有没有明显发热,这是电缆设备上故障发生概率较高的地方。钳形电流表可以测电缆的运行负荷和接地电流,判断是否存在超负荷的情况。一般来讲,测出来的负荷不会很高,而且数值基本平衡,不会相差过大。但高铁经过时,负荷会突然上升……” 现代快报记者跟随吕立翔边走边看,慢慢向隧道深处走去,不久,便觉得闷热,还有点喘不过气。摄像记者拿着相机,跑前跑后,额头已经冒出了汗,还把棉袄脱了。为啥是寒冬,地下会热?吕立翔解释说:“这个电缆隧道在地下20米,我们头顶上方就是宏运大道。隧道内常年保持20℃左右,虽然听上去是冬暖夏凉的环境,但要是多次出入和外界温度相差过大的环境时,身体也会有所不适。”他提醒摄像记者出隧道后要及时穿好衣服。 一定要细心再细心,每一个细节都不容错过 随后,记者跟随吕立翔驱车前往下一个检测点位,这是一个电缆沟,相较隧道更加昏暗逼仄,需要用手电筒来“开路”。如果要下到电缆沟,必须手脚并用,顺着垂直90度的梯子一节节下去。刚到地下,身高接近1.8米的现代快报摄像记者就遇到了困难,稍微一抬头就会与沟顶来个亲密接触。 这处电缆沟地下空间的高度仅1.8米左右,检修人员如果个子太高,只能全程猫着腰、歪着头进行检测。戴着安全帽的吕立翔和班组成员头部也几乎是顶着电缆沟顶检修作业,“这个地方有一点点在滴水了,大概率是自然沉降下出现的裂缝,我们后面要加强关注。”吕立翔背微驼着和同事说道。 从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吕立翔一直奋战在高压电缆建设、运维、检修工作一线。29岁成为全江苏省最年轻的电缆专业高级技师、33岁荣聘国网公司优秀技能专家,2023年“五一”前夕,吕立翔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一定要细心再细心。”这是检修过程中,吕立翔反复和身边的同事强调的一句话。这样的匠心传承,来源于吕立翔的师父陈德风。陈德风也是全国劳模,扎根电力电缆事业近40年,2024年即将退休。劳模师傅带出劳模徒弟,这在公司已经传为一段佳话。“我要把师傅的这份匠心继续传承下去。”吕立翔说,自己也要和师傅一样,“钉”在电力电缆领域攻坚克难。 22年来,吕立翔主持重要电网建设项目50余项,组装过近1000套电缆附件,参与敷设的高压电缆线路达上千千米,约占南京市高压电缆线路总长的二分之一。他带领班组运维南京市1800余公里长的电缆线路,线路健康水平全国领先。他参与研发的20多项创新成果应用在高压电缆线路建设和运检各环节。 人防+技防,全方位确保供电平稳、高铁运行万无一失 南京地下电缆世界,吕立翔谙熟于心,他的脑子里藏着一张电缆分布的“活地图”。“全国每放6米高压电缆,有1米是在江苏;江苏每放3米高压电缆,有1米是在南京,高压电缆线路规模也成为衡量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风向标。”吕立翔带领班组负责运维的是全南京市35千伏及以上的高压电缆设备,长度有1800多公里,其中有150多公里的电缆隧道都需要人工巡检。 地上是疾驰的高铁,地下20米是飞驰的电流,电缆“金龙”运行正常事关高铁运行,电缆运维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20千伏善南·南牵线是一级重要供电线路,供电对象是高铁南京南站。我们要保证我们的工作万无一失,确保每一名乘坐高铁的旅客都能准点、平安回家。”吕立翔和班组每周会进行一次巡检,每季度开展一次带电检测工作,必要时特别是春运期间更会加强巡检,以保证设备可靠性,不发生人为造成的跳闸、被迫停电等问题。 不仅有人防,近年来随着电网向数智化转型,目前隧道里还安装了大量智能感知设备。“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能够及时监测到电缆负荷电流的大小,以及接地网的变化情况也可以通过在线监测装置传回,相当于建立了立体巡检网络。人防+技防,实现全方位运维。” 据了解,前不久刚过去的寒潮,让南京电网用电负荷达到新高峰。“以后高峰肯定越来越多,如何在高峰情况下把设备运维好,为南京市电网保供,是今后面临的新课题。”吕立翔说,“春节期间他们会正常安排检修任务,让每一条线路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