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健全综合管廊电力运维保障机制

发布日期: 2023-02-24 信息来源: 国网南京供电公司

2022年以来,国网南京供电公司根据综合管廊内部环境复杂、设备归属于不同单位、日常巡检和设备维护较为困难的情况,细化运维职责、优化联合巡检、运用线上技术,建立了一整套立体化综合管廊电力运维管理手段,大大提升了运维质效。

明确职责 落实设备主人制度

“我们以5号入口为界,至8号入口方向开始巡检,重点检查通道内可视化、气体检测等设备状况。”2月14日,在南京市江北新区浦滨路综合管廊入口,刚进入管廊内的南京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工作人员杨卓然对同事高源说。随后,两人迅速开始了当天上午的“电力舱”电缆设备例行运维工作。

浦滨路综合管廊于2020年投入使用,长11.8千米,是江苏省内最长的综合管廊,敷有6回220千伏线路、8回110千伏线路,为江北核心区及生物医药谷、星创产业园内多家大型企业提供电力保障,是支撑这个国家级新区建设与发展的主动脉。

在南京市,像浦滨路综合管廊这样由南京供电公司管辖的综合管廊共有5段,总长14.8千米,管线运维体量大。南京供电公司对电缆隧道设备进行网格化管理,施行设备主人责任制,即按照地理区域及电网架构将江北地区划分成多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电缆线路设备主人及一名隧道数字化设备主人。两名设备主人组成该网格的设备运检小组,负责本区域内电缆及智能化设备状态监测、应急抢修等全过程管理。

针对综合管廊等重要电缆通道,设备运检小组可以通过电缆精益化管理平台反馈的通道实时监测信息,快速调动片区的运维队伍和抢修力量,确保区域内每一条通道、每一回电缆设备都有专人负责,示范区内任何节点出现应急事件,都能保证在15分钟内有人员到场进行相应处理。

高效作业 完善联合巡检方式

综合管廊中包含燃气、供水、通信等多个舱室,管廊空间狭小,设备繁多,且不同设备归属于不同单位。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综合管廊内的设备安全?

南京供电公司多次与政府综合管廊管理部门沟通,由政府主导,建立了水电气信等单位共同参与的管廊运维管理机制,出台综合管廊电缆运维管理办法,明确电缆及舱体的管理职责与分工界面。该公司促请政府建立综合管廊日常巡检沟通联络机制,每季度组织联合专项检查,提升巡检质效。

“隧道内的许多照明、防火设备在不同舱门内,为了明细隐患消缺的权责分界,我们和政府一同巡检,效率会大大提高。”杨卓然介绍,“联合巡检小组可共用隧道中部署的通信网络,实现多点巡检联动,支撑现场开展多种设备检测工作,提高了隐患分析的准确性。此外,由于水电气信数据共享,联合巡检小组可对与现场发现问题相关联的各单位设备开展联合排查,通过各自的运维管理平台综合分析故障原因,实现小故障现场修,大大缩短运维时间成本。”

为了加强应急抢险保障,南京供电公司还联合消防、燃气等单位,成立应急工作小组,按照“一通道一预案”编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物资配备,定期开展消防应急联动演练。南京市共加装智能联动灭火装置116套,配备高压电缆快速接头等应急物资。

精准监测 深化智能巡检技术

2月13日,南京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工作人员在浦滨路综合管廊内安装新型智慧井盖。这款井盖由该公司自主研发,具备井下环境监测、防盗等功能,目前已在全市综合管廊内装设130处。

智慧井盖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其能感知电缆通道内水位、温度等指标,大到水淹、火灾等险情,小到井盖倾斜角度异常,都会发出远程告警。在电缆通道上方每隔150~200米装有一个这样的井盖,就能满足井下环境监测全覆盖的要求。“智慧井盖使用后,不仅减少了一线人员投入,每年电缆故障率还可降低39%。”南京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负责人王东海说。

南京供电公司强化全过程精益管理,采用线上可视化通道隐患巡视与线下精确定点巡视相结合的巡视策略,成立综合管廊电缆设备监控中心,建立电力舱及环境监测体系,安装分布式光纤测温等装置,全面提升在线监控覆盖范围,应用机器人巡检等技术,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目前,该公司在综合管廊等重要通道共部署可视化监测装置2090套、智能井盖372个、智能接地箱674台、分布式故障诊断终端207个。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南京市综合管廊电缆线路每百千米故障数量降低至0.07次/年,故障处置时间缩短65%,应急响应速度由小时级缩短为分钟级,节约运检成本600余万元/年。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