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能源资源匮乏,能源消费和能源碳排放集中,这座城市的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更加需要电力系统发挥大规模资源调配和促进多种能源相互转化的平台枢纽作用。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国网南京供电公司聚焦“双碳”目标,按照省公司“四新两高”战略思路,勇立潮头,开拓创新,加快建设政策环境领先、技术水平领先、价值创造领先、的城市级新型电力系统,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绿色发展,赢得战疫情和抗台风双线作战。 南京“获得电力”连续两年在国家发改委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成为标杆。南京公司石城共产党员服务队获评江苏“时代楷模”,成为国网系统首个“时代楷模”类服务队荣誉集体,其所在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南京市供电系统获评“南京市文明行业”。 政策环境领先 提升引领力和示范性 小青综合能源站效果图 发策部供图 11月8日,南京园广综合能源站和小青综合能源站的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评审,进入立项阶段。这两座综合能源站2023建成后将分别满足研创园136万平方米、河西金融城72万平方米商办建筑的集中供电、供冷、供热需求,成为资源高度整合、多种能源互联互济的高端样板。 南京范围内综合能源站建设的快速推进得益于政府相关支持政策。10月15日,南京市委、市政府批复《南京市“十四五”低碳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发展以电为中心的区域综合能源服务站,鼓励多种能源协同互补发展”,这在全国同类城市尚属首次。 把握能源市场发展规律,以机制建设为基础、政策突破为先导、产业带动为抓手,南京公司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不断提升能源变革中的引领力和示范性。 国内首个水泥行业“综合碳管理”示范项目初步建成,具备碳排放监测功能 杜懿 摄 位于溧水区的江苏天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碳排放监测管理系统大屏上,窑头、窑尾烟囱的实时排放气体监测情况一目了然。10月24日,国内首个客户侧“综合碳管理”示范项目在这里建成,这是南京公司与高污染的水泥行业达成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合作的又一成果。目前,该公司已天山水泥构建了用户侧“双碳”指标管理系统,可提供碳咨询、监测、计量及核查等服务,实现了对该厂95%以上碳排放的实时监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南京在国内率先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路径研究,积极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市发改委副主任田峥嵘表示,“天山水泥示范项目将为中国制造在国际绿色标准下提升竞争力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技术水平领先 支撑源网荷储融合互动 9月16日,500千伏盱眙-秋藤线路工程取得南京市政府关于路径不可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管控区的同意意见,推动工程早日开工取得又一新进展。 该工程全长80.9千米,新建铁塔209基,满足雁淮直流及苏北大规模新能源外送需求,缓解了北电南送西通道冬季高峰新能源大发时的送电压力,增加输送容量300万千伏安。它的实施,将对提高南京区外来电占比、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增强长江以北电网的供电能力有显著意义。 电力工人在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南京段)施工 杜懿 摄 今年以来,南京供电公司秉持大受端城市电网建设理念,针对大规模新能源利用“不在就地、在远端”的实际,扩大清洁外电占比。在全力配合做好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南京段)的同时,该公司积极推进青海特高压入宁、淮安新能源入宁等能源“大动脉”建设,加快推进500千伏东善桥变电站增容扩建、500千伏青龙山输变电等重点工程的立项实施。电网结构的持续完善,推动区外来电占比从“十三五”初期的0.5%增值目前的35%,助力本地燃煤压降。供电可靠率始终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能源自由互联与共享,是未来一大趋势,也对资源优化配置提出更高要求,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快、用能需求增长迅速的区域短时“缺电难”?南京供电公司从按需调节和储能两方面“破题”—— 投运国内首座采用静止同步补偿器的220千伏无功补偿站,助力江北新区释放土地约500亩 杜懿 摄 10月1日,国内首个采用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设备的220千伏无功补偿站在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投运。4套±5万千乏的静止同步补偿装置通过专用变压器、连接电抗器等并入220千伏及以下受端电网,5毫秒内实现电网无功平滑调节、分区补偿,保证了周边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精尖生产企业对供电质量的要求。 国内电网侧容量最大的电化学储能电站是南京供电公司给出的另一个“解法”。它同样位于江北核心区,集中式储能最大充放电功率110.88兆瓦,存储容量193.6兆瓦时,在“削峰”是电网的“充电宝”,“填谷”时又是有容乃大的“宝葫芦”。该站已进入验收阶段,并争创国内最安全的电化学储能电站。 价值创造领先,推动城市零碳演进 南京公司在能源消费总量、能源碳强度上“做除法”,在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上“做乘法”。 南京江心洲码头,由南京供电公司与江苏船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国内吨位最大的内河纯电动货船,已完成2台1100千伏安可移动集装箱式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组的安装调试,等待试航。充满电后,该船可续航200余千米,年用电量可替代燃油消耗约35万升。蓄电池寿命可达10年,退役后仍可梯次利用至厂矿企业作为储能电源。 供电人员在国内吨位最大的内河纯电动货船上协助检查船用磷酸铁锂蓄电池包 杜懿 摄 船舶靠岸充电无忧,南京基本实现了全市沿江主要港口岸电系统全覆盖,总容量约2.16万千瓦。以新生圩港码头岸电项目为例,岸电年用电量达到60万千瓦时,每年可为新生圩港减排二氧化碳600吨、二氧化氮18吨、氮氧化物9吨,相比使用柴油发电机节约能源达25%以上。 对此,南京港集团工程技术部部长侯鹏深有体会:“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全面推进长江流域‘岸电’建设,船员和港口工人再也不用呼吸着柴油尾气、听着机器轰鸣工作、休息了。” 港口电能替代成效显著,路上节能减排体量更大。5月18日,南京电动汽车极客空间江宁站正式投运,由此与2020年6月建成的江北新区站形成以“南北”两座智能充电综合服务站为汇聚点,拥有152座充换电站、1858台充电桩的新型城市充电网络,让南京新能源车主在城区范围10分钟内就能充上电。 六合区龙袍街道的通威江苏省级精品渔业园内,南京市首个“渔光一体”光伏电站实现“鱼、电、环保”三丰收 杜懿 摄 从江面到地上,再到空中……无论是为政府提供政策研判全程服务、碳管理平台建设等公共服务,还是主动编制分布式光伏接入典型方案,服务整县分布式光伏高效并网,南京公司都先行先试。 绿色是生命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奋进新的赶考路,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将奋力打造综合能源高质量发展能源互联企业,以电网高质量发展推动南京“绿色低碳生态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