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电力报:追“新”逐“绿”为“新质”——国网扬州供电公司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纪事

发布日期: 2024-06-25 信息来源: 江苏电力报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电力报》6月20日开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看准了就抓紧干”专栏,第一期重点报道了公司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场景和故事。

宝应广洋湖镇,一座座百米高的“大风车”迎风运转。腾讯云仪征数据中心,一排排算力“超脑”齐刷刷地闪烁着绿光。扬子江畔,一艘艘巨型纯电动集装箱船往来如织……加快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中的扬州,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强有力的电力支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力促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国网扬州供电公司追“新”逐“绿”,以强劲电力为引擎,力推新质生产力生动实践在扬州落地。

能源转型,120万千瓦绿电直送江南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夯实发展的绿色底色,离不开新能源的“加持”,而有效消纳“绿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驾车行驶在五峰山长江大桥上,透过斜拉钢索的间隙可以看到,一条输电线路与大桥并行、横跨大江南北。

“这是4月底刚投运的扬州至镇江±2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也是我国首个‘交流改直流’输电工程。建成后,它的过江输电能力由原来的约50万千瓦提升到了120万千瓦。”扬州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郑颖春说,通过这条“电力高速公路”,长江以北的新能源就如同车流一样,得以畅通无阻地“驶向”江南。这既拓展了江北地区新能源消纳空间,也缓解了苏南部分地区用电紧张的问题。

扬州作为长江与运河交汇点,地势平缓开阔、水域面积辽阔,风、光资源丰富,新能源快速发展。郑颖春介绍,至去年底,扬州风、光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达418.79万千瓦,年发电量57.42亿千瓦时。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扬州供电公司结合地方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打造一批科技示范项目,致力提升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以此服务新能源发展。

在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往外送的同时,扬州供电公司在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方面也有创新举措。

来到宝应县220千伏平安变电站,国内首个110千伏输电移相器就建在这里。看上去,它虽然与一旁的普通主变压器并无多大差别,但实际上却有着“大智慧”。

“在宝应,新能源发电资源和用电负荷中心也存在逆向分布的情况。有了这个移相器,等同于在两个区域之间加了一个能双向控制电能流向的‘智能阀门’,一旦新能源就地消纳还有富余,就可以把富余的电能‘引流’到用电负荷中心。”郑颖春介绍,这一工程提升宝应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10万千瓦,相当于当地用电最高负荷的16%。

该工程的建成,不仅为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提供了更加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也填补了我国经济紧凑型潮流控制技术的应用空白。

为了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扬州供电公司持续作为:今年1月,扬州220千伏品祚变电站移相器工程落地,是全省唯一被纳入国家电网首批新型电力系统科技示范的项目。4月,规划形成“一区一特色”5个微电网集群试点,年内将建成40万千瓦的电网侧储能……

逐“绿”前行,一座座“绿电厂房”成蓝色海洋

5月27日,在位于长江北岸3公里处的扬州中远海运重工3号码头边,一个集装箱被门式吊车从巨型货轮上卸下。集装箱上印有“船舶专用全电烹饪仓”的字样。

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舾装部高级主管徐有忠介绍,“这是扬州供电公司为我们研制的,仓内配备了电磁大锅灶、蒸饭箱等全电厨房设备,取代原来的液化气瓶,可以满足船上170余名工作人员的就餐需要,使用更方便,也更安全环保。”

船舶用能电气化改造加速,绿意涌动。在扬州中远海运码头,扬州供电公司安装了移动式、固定式岸电装置16套,总容量达到8120千伏安。船舶靠岸期间,船上所有动力、照明都由岸电装置供给,每年可减少柴油使用3200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31万吨。

除此之外,扬州中远海运还在厂房屋顶铺设了成片的分布式光伏板,装机达5200千瓦。在用户变电站附近建成8兆瓦/32兆瓦时的储能电站,3兆瓦/12兆瓦时的二期储能项目也在加紧建设中。在办公楼宇旁,安装了28个电动汽车充电桩……

“过程中,供电公司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徐有忠说,通过实施这些节能降碳项目,去年12月,扬州中远海运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

工业企业是能源消费大户。不仅扬州中远海运有着绿色低碳转型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希望加入这一行列。

扬州供电公司营销部能效管理专职周竞告诉记者,以扬州中远海运为典型案例,该公司积极开展“供电+能效”服务,主动上门开展工业企业能效诊断,为企业提供绿色工厂低碳化实现路径指导和建设方案优化服务,助力企业提升综合能效水平。今年该公司计划助力新大洋造船、金陵船舶等十余家企业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

沿着运河一路北上,途经碧波荡漾的高邮湖,来到宝应县经济开发区低碳智造产业园。这里的厂房屋顶大都被光伏板覆盖,宛如一片“蓝色海洋”。

扬州供电公司客户经理陈柯延告诉记者,2022年起,当地政府探索按照“标准化厂房+地上空间”模式建设“绿电厂房”,建设标准定制化厂房时,在厂房顶部加装光伏板,减少工业用电量。

“‘绿电厂房’的需求明确后,公司第一时间成立‘重大项目协调群’,协力开展现场勘查、业扩配套设计施工、配套资金申报等,将配电网提前延伸到‘绿电厂房’红线处。”陈柯延介绍,目前,扬州供电公司已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用于‘绿电厂房’外部接入工程建设,报装接电容量接近4.7万千伏安。宝应地区累计建成“绿电厂房”约150万平方米,屋顶光伏并网总装机达1.525万千瓦,每年可生产绿电1830万千瓦时。

延伸服务,全流程保姆式为“新质”产业赋能

当前,扬州正在深入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一项项电网工程陆续上马,为当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充足可靠动能。

在扬州经开区一块约56万平方米的空地上,总投资100亿的天合光能扬州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拔地而起。

“这个项目用电负荷预估将达16.2万千瓦,计划新建一座220千伏客户变电站。去年8月,项目落地之初,我们就提前介入,当月就组织了项目接入系统方案内审。”扬州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主任陈一布介绍,由于这个项目所在区域暂无与之配套的上级电源规划,为了服务企业快速接电,该公司提出了“双站齐建”的方案,即在用户变电站建设的同时新建一座开关站,为其接入电网提供便利。

在各方协同努力下,4月17日,220千伏合扬客户变电站和220千伏隆觉开关站同步建成。天合光能项目负责人葛小刚介绍,目前,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高度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光伏研发制造基地,形成年产10吉瓦高效光伏电池和10吉瓦大功率组件的生产能力,年销售额预计超200亿元。

与天合光能扬州新能源产业园项目一道,晶澳高性能光伏电池组件、鸿途氢能源、中化锂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落地,成为扬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扬州供电公司主动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供电业务和政府政务系统之间互联贯通,超前对接开展电力接入规划,并为每个项目配置电力服务专员,采用“一项目一策”,提供全流程保姆式服务,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今年以来,扬州供电公司已为超60个“新质”重大项目完成送电,超前对接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电够不够用,好不好用?这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检验供电企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标准。

走进位于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江苏汇成光电有限公司智慧工厂,只见操作员轻点鼠标,系统就会将多个制造工艺“能连尽连”,车间里智能AGV小车来回穿梭,AI机器人手臂挥舞自如……

“电子信息行业设备精密,集成电路零件的加工精度高,对电力供应的持续性、稳定性要求特别高,一旦出现电压暂降等情况,生产设备将自动跳闸,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生产设备的报废。”江苏汇成光电有限公司厂务负责人顾言川表示,供电公司积极主动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

为解决部分电子信息企业反映的电压暂降等问题,今年以来,扬州供电公司组织客户经理利用1个月时间深入走访调研,从电网侧和用户侧分析研判用户停电和电压暂降的原因,并按照“一户一策”为17家重点电子信息企业制定了解决方案。

5月15日起,扬州供电公司已启动部分企业双电源改造工作,计划在3个月内完成外线建设任务,确保早日送电。“为了增强我们双电源供电的可靠性,供电公司专门制定了将20千伏汇成线调整至新间隔的方案,而且为了减少停电时长,还将调间隔的工期压缩到一天内。”顾言川表示,今年企业将进一步扩大生产,上线新型显示驱动芯片封装及测试生产线,他对扬州电力营商环境十分满意。


责编:蒋烨

审核:顾舒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