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南京,热浪翻涌。中山陵东苑宾馆一间约15平方米的会议室里,17名来自国网江苏电力各个地市的宣传骨干齐聚于此。接下来的一个半月,我们要完成的不只是一次培训,更是一场从“笔杆子”到“多面手”的全面转型。 培训从重塑认知开始。课程表上,公众号排版、H5网页、SVG交互、海报设计、视频剪辑密集排列。尽管我有新闻专业背景,但第一堂课就被深深震撼——老师演示用“剪映”AI智能成片,仅用几分钟就生成了一条高质量的新型电力系统宣传片;即梦、Midjourney等AI作图工具,依据“智能巡检”“智能微电网”等关键词,可以迅速生成原创海报;语音克隆技术则让配音选择更加丰富生动…… 课堂上,键盘与鼠标声此起彼伏,没有人敢走神,生怕错过一个操作,就跟不上进度。课后,我在硬盘里建立起层级分明的素材库:转场文件夹里收藏了数十种动态效果;音乐库细分为“磅礴”“舒缓”“科技”等子类,以应对不同的主题;配色方案也从“国网绿”延伸出多套渐变色卡——这不仅是学习,更是为电力品牌宣传打造系统化、专业化的“装备库”。 九月模拟考后,17人中5人离开,空出的座位让气氛瞬间绷紧。剩余12人分成4支代表队,培训进入高强度模拟实战阶段。 窗外中山陵景区的绿意和悠闲散步的野猫,与我们隔绝在两个世界。会议室里,二十多台电脑风扇日夜嗡鸣,空调即使开到20度,也压不住空气中弥漫的专注与焦灼。 真正的考验随之而来。在一次涉及特高压工程的考题中,我们小组的作品被评价为“堆砌太多专业信息,不够吸引人”。如何把国网系统独有的特高压工程转化为公众愿看、能懂的内容,成为关键突破口。我们连夜讨论,最终锁定“距离”作为叙事主线,用数字串联起整片:从宁夏到湖南,1636公里的输电距离;从开工到投运,900天的建设距离;从地面到塔顶,60米的攀登距离;迎峰度夏期间,1.55亿千瓦负荷的守护距离……这一思路最终赢得老师与队友的一致认可。 最终,在中电联全媒体运营师全国决赛中,我们团队斩获一等奖,我个人也收获二等奖与“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回望这一个半月,我深刻体会到,电力行业的宣传不只是新闻采写的简单延伸——它既要求新闻人的表达力,更依赖电力人的专业根基:懂电网专业、明发展趋势、知客户心理,才能把“新型电力系统”“智能微电网”“高质量发展”等专业术语,转化为有温度、有共鸣的叙事。从新闻人到电力新闻人,这条路是用技术、镜头和文字共同铺设的。而我,正走在这条让每一度电的故事发光发热的路上。 责编:高逸云 审核:王木楠 颜君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