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公司:铺就乡村致富“新丝路”

发布日期: 2024-10-21 信息来源: 1

金秋十月,正是秋蚕结茧收获的时节。10月16日,在射阳县特庸镇王村村贵波蚕茧收烘站,一袋袋、一筐筐雪白的蚕茧堆积成了“小山”,工人们正忙着抽检、验级、过称、搬运,现场井然有序,一片繁忙景象。

当天一早,射阳公司工作人员走进该站点,检查电能替代设备运行情况。“刚收的蚕茧属于湿茧,不能长期放置,否则就会霉烂变质。过去我们主要用煤烘干,产生的蒸汽温度不好掌控,蚕丝质量不高,影响定型效果。”据该站点电气负责人袁庆同介绍,制丝过程必须经过烘茧环节,以往所需时间从50分钟到3小时不等。

在特庸镇供电所的建议下,贵波蚕茧收烘站在今年9月引进了一台60千瓦的蒸汽发生器配套真空定型蒸箱,将烘干时间缩短到20分钟到半个小时,不但省时省力、干净卫生,而且蚕茧质量大大提高。此外,将烘干过程安排在夜间谷电时段进行,还大大节省了用电成本。

王村村桑树种植面积达5800亩,有90%的农户从事栽桑养蚕,享有“华夏桑蚕第一村”美誉。近年来,射阳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国网公司乡村振兴相关部署,依据行业特色和地方产业发展,聚焦优质服务、电能替代、志愿服务等方面,全力支撑省委新一轮驻射阳县乡村振兴工作,以王村村为着力点,全面升级电网设施,确保该村蚕桑产业链电力供应稳定可靠,至2024年已形成蚕种场、果桑园、桑苗嫁接中心、智能蚕房、桑茶厂等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10月10日,在王村村智能养蚕房内,一只只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大口啃食着桑叶。蚕农张爱民一边查看蚕房内温湿度,一边操作着智能投喂装置。“只要打开这个开关,便可以实现前进后退,给蚕喂食桑叶很方便,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前后跑了。”

蚕从幼虫到结茧共要经历四眠,对于环境温湿度的要求很高,传统手工养蚕模式耗时费力。为提高生产效率,王村村里智能蚕房投入自动升降机、滑轨投喂机、切割机等电气设备,用恒温器对蚕室加温,在保障养蚕环境稳定适宜的同时也解放了蚕农们的双手。智能蚕房规模扩大后,原有的变压器容量无法满足现有用电需求,得知情况后,射阳公司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到现场勘查,为王村4号台区承载智能蚕房负荷的台式变压器制订增容方案,将原来200千伏安的变压器增容至400千伏安,为蚕房通上了动力电。

现代化养蚕业生产离不开可靠电能的供应。通过电气化养蚕育种,有力促进了王村村桑蚕产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提升,铺就了百姓致富“新丝路”。近年来,该公司在王村前后更换了10台变压器,共计增容800千伏安,安装了32台智能开关等设备,实现整个台区智能化升级,智能蚕房智能开关覆盖率实现100%,基本实现全年零停电。“现在智能蚕房对电力的可靠性要求特别高,改造后的智慧台区具备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低压故障研判、供电可靠性分析等功能,大大提升了电网智能化水平。”特庸供电所台区经理朱汉武说。

今年以来,王村村农户养蚕收入超8000万元,茧丝及相关延伸产业产值达到1.3亿元,小小的“白茧子”实实在在成了桑农们发家致富的“金疙瘩”。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