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开启【铁血丹心 光明传承】专栏。80年前,中华民族用鲜血与生命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80年后的今天,天安门广场的阅兵盛典再次向世界昭示:和平来之不易,历史必须铭记,英雄永不被忘。 盐城,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在这片英雄辈出的土地上,盐城供电公司不仅肩负着点亮万家灯火的职责,更传承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历史上,曾有一群特殊的供电人——他们年轻时披上戎装,为民族存亡浴血奋战;脱下军装后,他们又投身电力事业,为盐城的发展建设默默奉献。他们是抗战老兵,是我们身边最可敬的人。 谨以此栏,向所有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老兵致敬! 陈新民 十六岁那年,他扛起枪走向战场,此后的岁月里,硝烟与灯火交织成他生命的底色。他就是陈新民,一位历经解放战争烽火洗礼,又在电力一线默默奉献的老兵、老党员。 1928年,陈新民出生在江苏一个贫苦家庭。回忆起童年,他说:“那时吃的最好的东西是山芋,其次是榆树叶,虽然又苦又涩,但能填饱肚子已是万幸。”正是这样艰苦的成长环境,锤炼出他坚韧不拔的品格,也让他在少年时期就萌发了革命的种子。1944年,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一名经常借宿他家的地下党员见他聪明坚毅,便推荐他去党校学习。“他是我的贵人,带我走上革命道路。”谈及这位引路人,陈新民语气中充满感念。 战场上,他是冲锋在前的联防队队长。在一次关键战役中,部队急需熟悉地形的人带队突袭。明知九死一生,他依然勇敢站出来,带领队员冲锋陷阵,四十人的敢死队最终仅存活三人,他是其中之一。战争的残酷没有击垮他,反而锤炼出他对国家和人民最坚贞的忠诚。 1980年,陈新民转业到盐城供电局担任工会副主席。面对陌生的领域,他只有一句朴实的话:“我不懂工会业务,但我知道核心只有一个——为职工服务。”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发现一名职工结婚两年没有分到房子,夫妻俩挤在十平方米的宿舍里还要被罚款,陈新民当即站出来:“职工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何谈工作积极性?”经过他的多方协调,不仅不合理的罚款得到了处理,还解决了员工的住房问题。这件事,让职工们看到了一个真正为他们着想的好领导。 后来上级调任陈新民担任教育科长时,他本欲推辞,将机会让给年轻人,但在组织的坚持下,这位老党员毫不犹豫地扛起了新的重任。面对年轻职工,他振聋发聩地发问:“你们有没有雄心壮志,让未来西方来学习东方?”一语点燃全场热情。在他的努力下,盐城供电局的教育工作脱颖而出,成为全省典型。 “从16岁参加工作起,我到哪里都是先进。”陈新民的这句话并非自夸,而是用97年人生与70多年党龄书写的庄严承诺。从烽火连天的战场到国家建设的一线,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化为最朴实的行动:在战场不畏牺牲,在岗位恪尽职守。 如今,这位耄耋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当他看到曾经守护过的万家灯火照亮神州大地,当目睹电力事业从当初的薄弱基础发展到如今服务品质位列央企第一方阵,老人骄傲地说:“国家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敢和美国碰,我们电力在里面起到作用可大了。” 陈新民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和无私奉献,贯穿了国家从苦难到崛起的宏大历程。那些他曾经守护过的灯火,如今正照亮着一个崭新的时代,也见证着一位老党员跨越世纪的忠诚守望。 张福成 在东台市的电力发展史上,张福成是一个闪光的名字。这位普通却不平凡的电厂技术工人,在黑暗年代里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守护着这座小城的光明火种。 1941年,日伪势力横行时期,张福成作为东台电厂的技术骨干,已经展现出不凡的领导才能和爱国热情。他带领厂里的学徒和工人,与日伪势力展开“护厂罢工运动”,在后方与日军和日伪政府长期周旋,成功组织了多次紧张激烈的爱国行动。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盐城地区后,为鼓吹胜利而强行要求东台电厂开机发电。面对压力,张福成与工友们做出了明智决定:暂时恢复发电,但掌控权必须留在工人手中。在张福成的带领下,工人们采取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发电机虽然开动了,却隔三差五出问题,发电断断续续。国民党军队中无人懂得柴油发电技术,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1947年初,当国民党军官在办公室和居所滥用电力、饮酒作乐时,工友们巧妙让发电机组彻底瘫痪。整个电厂停止运行,国民党办公场所一片漆黑。军官恼羞成怒地要求修复机器,工友们按照事先与张福成商定的策略,不卑不亢地解释柴油机因活塞环磨损严重已无法修复。 电厂停止发电后,张福成带领工友关闭发电车间大门,留在厂内悄悄开展护厂斗争。面对国民党官兵大肆破坏设备、拆除线路、盗卖材料甚至偷窃仪器的行径,工人们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立下“人在机器在”“誓死保护电厂”的誓言。在国民党加派岗哨、严密封锁电厂的情况下,张福成组织工友深夜避开哨兵,翻越围墙,潜入发电车间。凭借娴熟技术,他们将柴油机主要部件和关键零件拆卸下来,偷偷运回家中。张福成甚至在天井里挖坑,将这些关乎电厂未来的重要设施埋藏保护。为尽可能多地保存设备,张福成动员工人将厂内重要仪器设备尽数掩藏。工友们化整为零,把能拆卸的零部件和仪器全部悄悄带出电厂。这些被藏起来的发电设备零部件如同革命火种,被工人们精心保存,等待重见天日的那天。 在此期间,张福成甚至变卖家产,将自住房贡献出来作为厂房,与工友自行组织开办永泰铁工厂,开展生产自救。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工友。1948年10月,山东解放区取得济南大捷,华野苏北兵团乘胜南下。盘踞东台的国民党军心涣散,于10月10日夜弃城逃跑。东台城终于被收复,盐城地区全境解放。捷报传来,张福成和工友们欢欣鼓舞。他们纷纷从家中挖出埋藏多日的设备、仪器和零部件送回电厂,期盼尽快恢复发电,为家乡重建提供电力支持。1948年10月11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台,张福成和工友们终于圆满完成了保护机器设备、保护技术骨干的护厂斗争任务,将东台电厂完整地交还到人民手中。 张福成的故事,是一个普通工人在非凡年代里的非凡选择。他用自己的技术和勇气,守护的不仅是一台台机器,更是一个城市的光明和希望。在黑暗笼罩的时刻,他坚信光明的必然到来,并为此倾尽所有。这种对光明的坚守和信念,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让东台城重新沐浴在璀璨灯光之下。 成亚樑 童年的水光与鸭群,是成亚樑最熟悉的画面。他的童年岁月充满艰辛却又不失希望。在那个社会环境极其恶劣的年代,他和家人靠着养鸭子维持生计,每天撑着小船早出晚归。吃的方面从来得不到满足,穿的更是简单朴素,但这样的生活反而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鬼子的铁蹄踏破了家乡的宁静,“鬼子打过来了,我们不得不、也必须要反击。”成亚樑至今仍清晰记得鬼子进村扫荡时的情景:“我当时还生病卧床,在家里不能动,只能看着鬼子闯进来抄家,进村扫荡。”这种切肤之痛促使这个不满十七岁的少年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开始了与敌人斗争的革命生涯。抗战时期的环境极其恶劣,但成亚樑和战友们始终坚持斗争。亲眼目睹日军暴行的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决心。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这个曾经的放鸭少年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与无数抗日志士一起,为保卫家园而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亚樑继续投身解放战争,全面解放后又根据组织安排,于1978年进入盐城供电局任输变电工程队书记。他的一生都在践行“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始终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如今,这位历经抗战烽火的老党员对年轻人满怀期许,希望年轻人更加努力完成国家的各项任务:“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国家才能持续发展、壮大、前进。”从抗日战士到电力建设者,成亚樑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责任与担当。 周济 1928年7月,周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童年时期,他只能过着一天只吃两顿山芋的艰苦生活。1945年,年轻的周济投身革命工作。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毅然加入解放战争前线,成为战区指挥部担架队的一员。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他和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将受伤的战士从前线抬回后方。这份工作需要无比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周济始终坚守在最危险的地方,用行动诠释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解放战争初期的盐城地区,社会动荡,土匪横行。周济亲眼目睹了新建立的区处被土匪攻破的惨烈场面,区队长不幸被俘并惨遭杀害。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安定生活的珍贵,也更加坚定了他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决心。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周济和战友们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1959年,周济转入盐城发电厂工作,担任宣传科长。面对当时基础设施严重匮乏、群众对用电心存疑虑的困境,他带领工作人员免费为百姓架设线路,承诺先用后付,用实实在在的木杆一根根搭建起供电网络,将光明送入千家万户。这种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极大地推动了盐城地区电力事业的发展。 回顾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周济感慨万千。他亲眼见证了从过去冬天成群结队讨饭的贫苦景象,到如今全面脱贫的历史性成就。这项惠及十亿人口的伟大事业,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奇迹。作为这一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周济始终保持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定信念。 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周济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郭水平 1925年,郭水平出生于建湖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早早地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解放战争时期,年轻的郭水平就以出色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当时全县唯一一台采油机无法开动,前线部队的粮食供应面临严重危机。在这个紧要关头,他创造性地将柴油机改用木材助燃,经过日夜不休的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让机器重新运转,及时解决了部队的吃粮问题。这项技术革新不仅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更彰显了对革命事业的赤诚之心。 新中国成立后,郭水平的技术创新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先后设计制造出清谷机、瓦斗式皮带输煤机、系列冲床设备,并制造出当地第一台电动机。1959年,在安装200柴油发电机的任务中,他率领工人突击攻关,将原本需要一个月的工作量压缩至一星期完成,使机组得以提前投产发电。工友们回忆说,那七天里郭水平几乎没离开过厂房,困了就在机器旁打个盹,醒来继续投入工作,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感染了每一个人。 即便到了七十年代,年近五旬的郭水平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新热情,先后研制出离心式浇油轴瓦机、自动弯包箍机以及调相机测温装置等设备,职业生涯中累计取得上百项技术革新成果。他从最初的电厂值长,逐步成长为技术负责人、车间主任,直至担任县供电局工会主席,还当选为县政协常委和中共江苏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 郭水平的卓越贡献获得了广泛认可,他被授予苏北首届工业劳动模范称号,先后47次出席各级劳模大会,最终在1959年10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这一崇高荣誉。从解放战争时期的技术革新,到新中国建设阶段的百项发明,郭水平用一生诠释了技术报国的初心,他的故事成为那个艰苦奋斗年代最生动的写照,展现了普通工人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动人篇章。